探梅

我归及初夏,正值梅黄时。
曾得二三友,共赋梅仁诗。
当时梅树下,捋实攀条枝。
顾此廊庙物,弃之或涂泥。
岂不盘实供,酸涩终见遗。
古来偶不遇,物理亦可推。
凉风八九月,叶尽条枝痿。
精华虽内腴,知者良亦希。
而况腔壳中,认此一性微。
古今咏梅者,此趣谁得知。
仁者天地心,生生无穷期。
维此生之性,物物皆有之。
安得似此梅,独秉纯阳姿。
一枝一太极,静动常相随。
却於坤复间,微微见端倪。
凝阴不翕固,阳德无繇施。
所以探梅人,用意常在兹。
清霜十月旦,吟边发新题。
梅亦顾我笑,笑我世俗为。
无华亦无实,此境正自奇。
半年不我问,觌面当何辞。
见花始知树,识趣毋乃卑。
我今对梅语,此道何足疑。
自守固尔分,求知岂其宜。
伯夷合饿死,箕子当明夷。
啮雪海上郎,履霜野中儿。
今我故来意,岂伊常情窥。
入冬雨霜多,玄冥张其威。
婉娈荆棘间,正恐不自持。
探梅愿梅早,我独愿梅迟。
腊前与冬后,生意真如丝。
微阳不爱护,迓续今其谁。
忆昔少年日,看花来京师。
买舟西湖上,曾造孤山涯。
孤山不可往,葛岭高巍巍。
豺枭正嘷舞,龙鵷何处飞。
不待岁月换,已觉人民非。
逋仙唤不起,岁晏亦径归。
归来三十年,清梦常依依。
春事有代换,梅心无改移。
春光年年有,我发自早衰。
但与梅久要,处处不暂离。
所至必种梅,殷勤废培滋。
培滋不见盛,雪压还霜欺。
气候固多乖,人事亦如违。
行行去寻芳,三年海南陲。
雪霜不到地,生意当融怡。
旧来种梅处,更自荒弗治。
甚者斧为薪,令人重怀悲。
拂衣归去来,天风吹人衣。
舍南有古树,久矣阅岁期。
至刚肯受磷,至洁宁为缁。
廊庙未觉高,山林岂云卑。
但得余蔕在,一任羌管吹。
明年烟雨中,青子还累累。
更看萌蘖生,生性常不亏。
新极连旧根,不断生生机。
生机日以长,清阴渐成蹊。
从此种千树,春暗花垂垂。
东风一解冻,万卉纷芳菲。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探梅》以梅花为线索,通过诗人与梅的对话,表达了对高洁品格和生命韧性的赞美,同时暗含对现实社会的感慨。全诗可分为几个层次:

1. 人与梅的共鸣 诗人回忆初夏与朋友赏梅、写诗的情景,发现梅子虽酸涩被弃,却像怀才不遇的君子。他用梅树秋冬凋零却"精华内腴"的特点,比喻真正的高洁往往不被世俗理解——就像梅的品格藏在粗糙的外表下,需要用心体会。

2. 梅花的精神象征 诗人赋予梅花哲学意义:梅枝虽小却蕴含天地生机("一枝一太极"),在寒冬中最早显露春意("坤复间见端倪")。这种在逆境中坚守的特性,被比作伯夷、箕子等历史人物的气节,甚至联想到雪中牧羊的苏武,强调"自守不求知"的孤傲。

3. 现实与理想的冲突 笔锋转向社会现实:诗人年轻时在杭州孤山(林逋隐居地)寻梅,却发现豺狼当道("豺枭嘷舞"),暗喻朝政腐败。三十年过去,他种梅却屡遭摧残("雪压霜欺"),连海南的梅树也被砍作柴薪,暗示理想在现实中屡屡受挫。

4. 生生不息的希望 最后诗人回归乐观:老梅树虽被冷落,但来年仍会结子("青子累累"),新芽会连接老根延续生命。这种"不断生生机"的意象,既是对梅的礼赞,也暗含对未来的信念——只要坚守本心("至洁宁为缁"),终将迎来"万卉芳菲"的春天。

全诗精髓: 表面写探梅经历,实则借梅写人。梅花代表一种"在逆境中保持内在光芒"的生命态度,诗人通过种梅、护梅、叹梅的过程,完成了对理想人格的诠释——不必迎合世俗,只需像梅一样"静守其性",终会见证生命的永恒轮回。诗中"酸涩的梅子""雪压的梅枝""被砍的老树"等意象,让抽象的精神变得可感可触,容易引发读者共鸣。

熊禾

熊禾(1247~1312年),字位辛,一字去非,号勿轩,晚号退斋。元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建阳崇泰里(今莒口乡)人,世居云谷鳌峰之阳熊墩。幼年颖慧,有志于濂、洛、关、闽之学。访朱熹门人辅广,拜其为师,游浙江,受业于刘敬堂,得朱熹晚年同黄干论学之要旨。登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进士,受任汀州(今属福建)司户参军,颇有政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