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夔州(今重庆奉节一带)作为交通枢纽的重要地位,用简洁的线条勾勒出一幅古代西南地区的交通网络图。
第一句"路入巴渝通两蜀"说的是:这里的陆路贯穿巴渝地区(重庆),连接着蜀地的两大核心(成都平原的"西蜀"和重庆一带的"东蜀")。就像现在的高速公路枢纽,四通八达。
第二句"江连荆楚接三川"讲的是水路优势:长江从这里向东连接荆楚大地(湖北湖南),向西贯通三川(指岷江、沱江、涪江等四川境内的多条河流)。就像现代的水运港口,既能通江达海,又能深入内陆。
诗人用"通"和"接"两个动词,把静态的地理位置写活了。短短十四个字,就像用无人机航拍一样,让我们看到古代夔州作为"水陆联运中心"的壮观景象。这种精准的地理描写,既展现了诗人的空间想象力,也透露出对家乡地理优势的自豪感。
宋之问
宋之问(约656 — 约712),字延清,名少连,汉族,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初唐时期的诗人,与沈佺期并称“沈宋”。唐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及第,当时掌握实权的是武则天,富有才学的宋之问深得赏识,被召入文学馆,不久出授洛州参军,永隆元年(681), 与杨炯一起进入崇文馆任学士。与陈子昂、卢藏用、司马承祯、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