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芭蕉雨
野人独宿祇树林,大千飞雨秋阴阴。
悬灯照影不成寐,飒飒萧萧窗外音。
初焉汹涌海涛急,又若飞泉泻苍壁。
云山夜静木客吟,水乡秋冷鲛人泣。
宫非宫,霜天气肃鸣丰钟。
商非商,秋风落叶随飞扬。
角非角,簌簌江城古梅落。
徵音羽音是耶非,嘈嘈切切鸣天机。
碎若珠玑落寒玉,清如素指调金徽。
蹇予平素耽禅说,欲悟音闻犹未彻。
由来大听本希声,不信雷轰平地裂。
今夕微吟挂月楼,明朝骑马粤王州。
声残响绝无所见,惟见芭蕉一叶秋。
悬灯照影不成寐,飒飒萧萧窗外音。
初焉汹涌海涛急,又若飞泉泻苍壁。
云山夜静木客吟,水乡秋冷鲛人泣。
宫非宫,霜天气肃鸣丰钟。
商非商,秋风落叶随飞扬。
角非角,簌簌江城古梅落。
徵音羽音是耶非,嘈嘈切切鸣天机。
碎若珠玑落寒玉,清如素指调金徽。
蹇予平素耽禅说,欲悟音闻犹未彻。
由来大听本希声,不信雷轰平地裂。
今夕微吟挂月楼,明朝骑马粤王州。
声残响绝无所见,惟见芭蕉一叶秋。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雨之夜,诗人独宿禅林时听到窗外雨打芭蕉的声响,引发的一系列诗意联想。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段(前四句)是实景描写:诗人独自住在寺庙的树林中,秋雨绵绵的夜晚,点着灯睡不着,听着窗外雨打芭蕉的沙沙声。这里"野人"指隐居者,"祇树林"代指寺庙,营造出孤寂清冷的氛围。
第二段(中间十二句)是听觉盛宴:诗人用一连串生动的比喻描写雨声的变化。先是像汹涌的海浪,又像山间飞瀑;既像深山精灵的吟唱,又像水中鲛人的哭泣。接着用古代五音(宫商角徵羽)作比,说雨声时而像庄严的钟鸣,时而像秋叶飘落,时而像梅花簌簌凋零。最后形容雨声像珍珠落玉盘,又像素手拨琴弦,把普通的雨声写得如交响乐般丰富。
第三段(最后六句)是哲理感悟:诗人说自己虽然研究佛学,却还没完全参透声音的奥秘。真正的天籁往往无声("大听本希声"),就像平地惊雷反而让人难以置信。结尾笔锋一转,想到明天就要骑马远行,今夜这些美妙声音都将消失,只剩下一片秋日芭蕉叶——暗示所有繁华终将归于平淡。
这首诗最妙处在于:把寻常的雨声写得气象万千,又归于禅意。就像我们失眠时听雨,开始觉得烦躁,慢慢听出韵律,最后反而获得平静。诗人用音乐、自然现象等多重比喻,让读者仿佛亲耳听到了那场秋雨,最后又留下"一切终将过去"的人生感悟,非常打动人心。
林鸿
明福建福清人,字子羽。洪武初以人才荐,授将乐县学训导,官至礼部员外郎。性落拓不善仕,年未四十自免归。工诗,为闽中十才子之首。有《鸣盛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