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清都 桐乡贤令徐一翁去思(壬午)
此地仁君独。
谈异迹、远传邻境偏熟。
全消狱讼,微求赋敛,忽移风俗。
人言此老无欲。
抚凋敝、心常痛苦。
早自分、纵盗非长,何辞谢宠膺辱。
萧然步出官斋,姑安旅舍,谁给饘粥。
行则尚难,留须何事,久成闲局。
斯民不解寒燠。
当攘乱、偏他慑伏。
矢去思、万里弘图,千秋景福。
谈异迹、远传邻境偏熟。
全消狱讼,微求赋敛,忽移风俗。
人言此老无欲。
抚凋敝、心常痛苦。
早自分、纵盗非长,何辞谢宠膺辱。
萧然步出官斋,姑安旅舍,谁给饘粥。
行则尚难,留须何事,久成闲局。
斯民不解寒燠。
当攘乱、偏他慑伏。
矢去思、万里弘图,千秋景福。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讲的是一个叫徐一翁的清官离任后,老百姓对他的怀念。全词用大白话可以这样理解:
上片说徐一翁当官时特别仁厚,他的政绩连邻县都知道。他减少打官司、减轻赋税,改变了当地风气。百姓说他清心寡欲,看到民生艰难就心痛。他觉得自己能力有限("纵盗非长"是自谦说管不好盗贼),主动辞官不贪恋权位。
下片写他离任时的清廉:从官署出来时两袖清风,住旅店连粥都喝不上。百姓想留他却找不到理由——毕竟他已无官一身轻。最妙的是"斯民不解寒燠"这句:老百姓不懂官场冷暖,但奇怪的是,连乱民都被他感化。最后说大家会永远记住他,祝他前程远大。
这个词好就好在: 1. 用"谈异迹""全消狱讼"等具体事例,不用空话夸清官 2. "姑安旅舍,谁给饘粥"画面感强,一个穷官形象跃然纸上 3. "当攘乱、偏他慑伏"用反差写法——连暴民都服他,比直接夸更有效 4. 结尾的祝福不肉麻,就像老百姓拉家常似的真诚
本质上是在说:好官不用自夸,百姓心里有杆秤。现在看依然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