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郑相并歌姬小饮戏赠 / 杜丞相悰筵中赠美人

裙拖六幅湘江水,鬓耸巫山一段云。
风格只应天上有,歌声岂合世间闻。
胸前瑞雪灯斜照,眼底桃花酒半醺。
不是相如怜赋客,争教容易见文君。

译文及注释

裙拖六幅湘江水,鬓耸巫山一段云。
你看那歌姬柔滑的裙裾宛若拖曳着六幅湘江秀水,高耸的发髻如同轻挽着一段巫山烟云。

风格只应天上有,歌声岂合世间闻。
她那绰约的风姿只应该在天上出现,她那动听的歌声又岂会在人间听闻。

胸前瑞雪灯斜照,眼底桃花酒半醺。
她胸前雪肌在华灯斜照下尤显风韵,她眼中神采在酒意半醺时更觉妩媚。

不是相如怜赋客,争教容易见文君。
想当初若不是爱慕相如文赋之才,又怎会那么容易让他见识到文君风采。

译文

你看那歌姬柔滑的裙裾宛若拖曳着六幅湘江秀水,高耸的发髻如同轻挽着一段巫山烟云。
她那绰约的风姿只应该在天上出现,她那动听的歌声又岂会在人间听闻。
她胸前雪肌在华灯斜照下尤显风韵,她眼中神采在酒意半醺时更觉妩媚。
想当初若不是爱慕相如文赋之才,又怎会那么容易让他见识到文君风采。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用华丽的比喻和生动的画面,描绘了一位歌姬的绝美风姿和宴会上的旖旎氛围。

前两句用自然景物比喻美人仪态:她的裙子像湘江流水般柔滑飘逸,发髻如巫山云雾般高耸灵动。这里用"六幅"形容裙摆宽大,用"一段云"突出发髻的轻盈,把静态的服饰写出了动态的美感。

三四句用夸张手法强调她的独特:这样的气质本该只有天上有,这样的歌声人间哪能随便听到?通过"天上"与"人间"的对比,突出歌姬的非凡魅力。

五六句转向具体场景描写:灯光斜照下,她胸前的肌肤如雪般晶莹;酒至微醺时,她眼波流转似桃花般妩媚。这里用"瑞雪""桃花"两个意象,既写实又传神,把灯光与酒意中的朦胧美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最后两句借用历史典故:若不是主人(杜悰)像司马相如欣赏才子那样大方,我们这些宾客哪有机会见到"文君"(代指歌姬)?这里用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既赞美了主人的好客,又巧妙抬高了歌姬的身份,还暗含了诗人作为宾客的欣喜之情。

全诗就像一组电影镜头:先给美人全身特写,再聚焦到面容神态,最后拉远展现宴会全景。比喻新奇而不浮夸,用典自然而不晦涩,在赞美歌姬的同时,也展现了唐代文人宴饮的雅致情趣。

李群玉

李群玉(808~862),字文山,唐代澧州人。澧县仙眠洲有古迹“水竹居”,旧志记为“李群玉读书处”。李群玉极有诗才,他“居住沅湘,崇师屈宋”,诗写得十分好。《湖南通志·李群玉传》称其诗“诗笔妍丽,才力遒健”。关于他的生平,据《全唐诗·李群玉小传》载,早年杜牧游澧时,劝他参加科举考试,并作诗《送李群玉赴举》,.但他“一上而止”。后来,宰相裴休视察湖南,郑重邀请李群玉再作诗词。他“徒步负琴,远至辇下”,进京向皇帝奉献自己的诗歌“三百篇”。唐宣宗“遍览”其诗,称赞“所进诗歌,异常高雅”,并赐以“锦彩器物”,“授弘文馆校书郎”。三年后辞官回归故里,死后追赐进士及第。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