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驾幸京口侍游蒜山作诗
元天高北列,日观临东溟。
入河起阳峡,践华因削成。
岩险去汉宇,襟卫徙吴京。
流池自化造,山关固神营。
园县极方望,邑社总地灵。
宅道炳星纬,诞曜应辰明。
睿思缠故里,巡驾币旧坰。
陟峰腾辇路,寻云抗瑶甍。
春江壮风涛,兰野茂荑英。
宣游弘下济,穷远凝圣情。
岳滨有和会,祥习在卜征。
周南悲昔老,留滞感遗氓。
空食波廊肆,反税事岩耕⑴。
入河起阳峡,践华因削成。
岩险去汉宇,襟卫徙吴京。
流池自化造,山关固神营。
园县极方望,邑社总地灵。
宅道炳星纬,诞曜应辰明。
睿思缠故里,巡驾币旧坰。
陟峰腾辇路,寻云抗瑶甍。
春江壮风涛,兰野茂荑英。
宣游弘下济,穷远凝圣情。
岳滨有和会,祥习在卜征。
周南悲昔老,留滞感遗氓。
空食波廊肆,反税事岩耕⑴。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皇帝巡游至京口蒜山时的壮观景象和内心感慨,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来理解:
1. 开篇的宏大视角(前六句) 诗人用"元天""日观"等词勾勒出高远的天空和太阳从东海升起的画面。随后笔锋转向地理,提到黄河峡谷、华山险峻,暗示皇帝巡游路线之远。最巧妙的是"岩险去汉宇"两句,说这些天然险要的地势仿佛主动为皇帝让路,护卫他来到吴地(今江苏一带),用拟人手法突出了皇权的威严。
2. 巡游途中的神奇景观(中间八句) 描写沿途看到的奇观:天然的池塘像神仙开凿,山间关隘似有神工建造。当登高远眺时,能看见星象与大地对应的神秘景象。这里"炳星纬""应辰明"等词,暗喻皇帝出行顺应天意。最生动的画面是皇帝车队沿着山路盘旋而上,仿佛在云中穿行,瑶台般的行宫若隐若现。
3. 春日美景与帝王胸怀(接着六句) 笔调转为明媚:春江波涛汹涌,原野兰草新绿。诗人说皇帝这次巡游不只是游玩,更是为了体察民情("穷远凝圣情")。特别提到在泰山之滨(岳滨)与百姓同乐,通过占卜选择吉祥路线,展现明君风范。
4. 结尾的深沉感慨(最后四句) 突然转入历史典故:用"周南"暗指周朝遗民的故事,表达对百姓疾苦的关切。最后两句最有深意——皇帝看着市集里忙碌的商贩和山中耕作的农夫,意识到自己享受供奉的同时,更应该关注民生("反税事岩耕"暗含减税劝农之意)。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像电影镜头般由远及近,从苍穹日月切换到山野细节 - 表面写景,实则处处暗喻皇权与天地的呼应 - 结尾的转折揭示明君情怀,使巡游主题超越游乐,升华到治国层面 - "云中瑶甍""春江兰野"等意象组合,既华丽又清新
诗人通过这次巡游,巧妙展现了自然奇观与人文情怀的交融,最终落点在"圣情"二字——既是对山河的赞叹,也包含对治国的思考。
颜延之
颜延之(384~456年),字延年,南朝宋文学家。祖籍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曾祖含,右光禄大夫。祖约,零陵太守。父显,护军司马。少孤贫,居陋室,好读书,无所不览,文章之美,冠绝当时,与谢灵运并称“颜谢”。嗜酒,不护细行,年三十犹未婚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