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林寺
竹泉泻入于僧厨。宏梁大栋何足贵,山寺难有山泉俱。
四时唯夏不敢入,烛龙安敢停斯须?远公池上种何物,
碧罗扇底红鳞鱼。香阁朝鸣大法鼓,天宫夜转三乘书。
野花市井栽不著,山鸡饮啄声相呼。金槛僧回步步影,
石盆水溅联联珠。北临高处日正午,举手欲摸黄金乌。
遥江大船小于叶,远村杂树齐如蔬。潭州城郭在何处,
东边一片青模糊。今来古往人满地,劳生未了归丘墟。
长卿之门久寂寞,五言七字夸规模。我吟杜诗清入骨,
灌顶何必须醍醐。白日不照耒阳县,皇天厄死饥寒躯。
明珠大贝采欲尽,蚌蛤空满赤沙湖。今我题诗亦无味,
怀贤览古成长吁。不如兴罢过江去,已有好月明归途。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道林寺及其周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同时融入了诗人对人生、历史的感慨。全诗语言生动,画面感强,情感真挚。
1. 自然与寺庙的和谐 诗的开头描写道林寺的地理位置——临湘江边,山麓一角。西边有松林寺庙,东边则是空旷的江岸。松风千里、竹泉流入僧厨的描写,展现了自然与寺庙的完美融合,凸显山寺的清幽与灵性。诗人认为宏大的建筑并不珍贵,难得的是山寺与山泉相伴的自然之美。
2. 夏日的炽热与生机 诗中提到夏天炎热难耐(“四时唯夏不敢入”),甚至神话中的烛龙(传说中掌管光热的神兽)都不敢停留。但寺庙周围依然充满生机:池塘里有红鳞鱼游动,香阁传来法鼓声,野花山鸡自由生长,僧人的身影与石盆溅起的水珠相映成趣。这些细节让寺庙显得既庄严又鲜活。
3. 登高望远的壮阔与渺小 诗人站在高处远眺,正午的太阳仿佛触手可及(“举手欲摸黄金乌”),江上的大船小如树叶,远村的树木整齐如蔬菜,潭州城在远处模糊不清。这种视角的对比,既展现了自然的壮丽,也暗含了人在天地间的渺小。
4. 对历史与人生的感慨 诗人由景生情,想到古今无数人匆匆而过(“今来古往人满地”),最终归于尘土(“劳生未了归丘墟”)。他提到司马相如(长卿)的文采已被人遗忘,又借杜甫的遭遇(杜甫晚年贫病交加,死于耒阳)表达对贤才坎坷命运的叹息。明珠大贝被采尽、蚌蛤空留赤沙湖的比喻,暗喻世间的美好与才华终会消逝。
5. 豁达的结尾 尽管感慨万千,诗人最终选择放下愁思,趁着月色过江归去。这一结尾既有无奈,也透露出一种超脱——与其沉溺于怀古伤今,不如顺应自然,享受当下的美好。
全诗的魅力在于将写景、抒情、哲理融为一体。诗人用生动的画面(如松风竹泉、红鳞鱼、山鸡野花)让读者身临其境,又通过对比(宏大与渺小、古今兴衰)引发思考,最后以豁达的心态收束,给人以美的享受和人生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