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县张仙洞中长歌行次壁间谢高泉韵

去国何迟迟,青山一丈携。
春风已三月,逐虎桃花蹊。
既闻粪金牛,又传化宝鸡。
仰首笑碧落,拂袖凌丹梯。
左虬右文豹,稳驾无人挤。
如何牧马滨,尚有问津迷。
劳因豚往贺,诡从禽遇奚。
惜哉昆吾锋,徒有斫沟泥。
所以衡门士,折矢释孤麛。
上冈抱黄犊,枢户衣皲犁。
中心藏皓洁,面上蒙黝黧。
家有黄口儿,倚户饥苦啼。
掉头去不顾,吾道无忧栖。
邈哉大雅初,高征供蒸黎。
淳风逝不处,去水无回低。
因思驻吾颜,刀圭丸粉提。
身轻骑八骏,联三十二蹄。
仙人五城楼,玄圃岌而跻。
玉匣简隐诀,金书撷幽题。
誓断区中缘,岂云藏会稽。
九州黑子耳,千载谁能徯。
忽然俯宗国,脊局心予凄。
我有峨嵋家,结茅聊可栖。
且当弥远驾,乐志西山西。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超脱世俗、追求自由与理想的隐士形象,同时暗含对现实社会的无奈与批判。以下是通俗易懂的分析:

1. 开篇的困惑与选择 诗人用"去国何迟迟"开篇,表达离开世俗的犹豫。他带着"青山一丈携"(象征隐逸生活),在三月春风中漫步桃花小径,却听说"粪金牛""化宝鸡"的世俗传说(暗指功名利禄的虚妄)。他"仰首笑碧落"(嘲笑天空),潇洒地拂袖登上仙梯,展现对俗世的不屑。

2.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诗中用"左虬右文豹"(驾着神兽)比喻超然境界,但马上转折:为何人间还有迷途者("问津迷")?他讽刺世人像猪一样盲目庆贺,像猎物般被名利诱惑。"昆吾锋"(宝剑)只能砍沟泥,暗喻才华在污浊世道无用武之地。

3. 隐士的清贫与坚守 诗人选择做"衡门士"(贫寒隐士),放下弓箭不杀幼鹿("释孤麛"),体现仁心。他描写真实的隐逸生活:抱小牛耕地,面色黝黑,孩子饿得啼哭也不回头,因为"吾道无忧栖"——坚守信念比温饱更重要。

4. 对淳朴时代的怀念 他感叹上古淳朴风气("大雅初")已逝,像流水不能倒回。于是幻想求仙:用"刀圭丸"(仙药)提神,骑八骏马登仙楼,读金书玉匣的秘术,决心断绝尘缘。甚至说九州大地不过"黑子耳"(小黑点),表现对俗世的彻底否定。

5. 最后的矛盾与归宿 当俯看故国("宗国"),他突然心酸。最终选择回峨眉山结茅屋,在"西山西"过乐天知命的生活。这种结尾透露出:即使看破红尘,仍难完全割舍对家国的牵挂。

全诗精髓: 通过隐士的视角,揭露功名富贵的虚妄,歌颂精神自由的可贵。诗中充满夸张的仙道想象(骑神兽、登仙楼),实则反衬现实社会的污浊。最后"俯宗国心凄"的转折尤其动人,说明真正的超脱并非冷漠,而是清醒后的主动选择。语言豪放奇崛,画面感极强(如"面上蒙黝黧""饥儿啼哭"),让读者直观感受到隐逸的浪漫与艰辛。

赵贞吉

(1508—1576)四川内江人,字孟静,号大洲。以博洽闻,最善王守仁学。文章雄快。嘉靖十四年进士。授编修。迁国子司业。俺答薄京城,大言不可订城下之盟,当宣谕诸将,监督力战。贞吉合帝旨,立擢左谕德,监察御史,奉旨宣谕诸军。为严嵩所中伤,廷杖谪官。后累迁至户部侍郎,复忤嵩夺职。隆庆初起官,历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颇思改弦易辙,而与高拱不协,遂乞休归。卒谥文肃。有《文肃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