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杂诗

傅寿清歌妙嫩箫,红牙子玉夜相邀。
而今明月空如水,不见青溪长板桥。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秦淮河畔今昔对比的怅惘之情,用极简的画面传递出深深的物是人非之感。

前两句是回忆中的繁华夜景:歌女傅寿清亮的歌声搭配柔美的箫声,贵族们用红牙拍板(一种乐器)和白玉酒杯彻夜欢聚。这里"红牙子玉"的鲜亮色彩、"夜相邀"的热闹场景,共同构建出纸醉金迷的往日图景。

后两句笔锋突转:如今同样的月光清冷如水,却再也找不到当年青溪畔的长板桥了。"空如水"的月光像被抽走了灵魂,那个承载着歌舞欢笑的具体地点(长板桥)的消失,暗示着整个时代风华的消逝。诗人没有直接抒情,但通过"明月依旧,欢场不再"的强烈对比,让读者自然感受到深沉的失落。

全诗就像一组蒙太奇镜头:先给两个声色交织的特写,突然拉开成空荡荡的全景。这种留白手法比直说"我好怀念过去"更有感染力,让每个读者都能代入自己记忆中消失的美好场所。

王士祯

王士祯(1634—1711),原名王士禛,字子真、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人称王渔洋,谥文简。新城(今山东桓台县)人,常自称济南人,清初杰出诗人、学者、文学家。博学好古,能鉴别书、画、鼎彝之属,精金石篆刻,诗为一代宗匠,与朱彝尊并称。书法高秀似晋人。康熙时继钱谦益而主盟诗坛。论诗创神韵说。早年诗作清丽澄淡,中年以后转为苍劲。擅长各体,尤工七绝。但未能摆脱明七子摹古馀习,时人诮之为“清秀李于麟”,然传其衣钵者不少。好为笔记,有《池北偶谈》、《古夫于亭杂录》、《香祖笔记》等,然辨驳议论多错愕、失当。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