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次寻访深山古寺的所见所感,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内心独白,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的禅意。
前四句写访寺过程: 诗人远远望见山顶被寒云笼罩,最高峰若隐若现。走进山林才找到这座寺庙,午后悠远的钟声传来,暗示寺庙的幽深僻静。"才闻"二字巧妙表现了古寺藏于深山、不易寻访的特点。
中间四句写寺庙环境: 寺庙的窗户映照着半山积雪的亮光,山门掩映在断崖边的松树间。"窗明"与"门掩"形成对比,既写实景又暗含禅意——外在清冷明亮,内在幽深静谧。
最后两句抒发感悟: 诗人感叹自己一直渴望在这样清幽的寺院分院修行,但不知能与谁探讨高深的佛法("箭锋"比喻精妙的禅理)。结尾的疑问透露出孤独与向往交织的心境,让整首诗在空灵中多了一丝人间温度。
全诗魅力: 用"寒云""雪""断崖"等冷色调意象营造出遗世独立的氛围,而"钟声""松树"又赋予画面生机。诗人把对禅境的向往和求索的困惑都融入山水之中,让读者既能感受到山寺的清冷之美,也能体会到修行者内心的微妙波澜。
沈德潜
沈德潜(1673~1769 )字确士,号归愚,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清代诗人。乾隆元年(1736)荐举博学鸿词科,乾隆四年(1739)成进士,曾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为叶燮门人,论诗主格调,提倡温柔敦厚之诗教。其诗多歌功颂德之作,但少数篇章对民间疾苦有所反映。所著有《沈归愚诗文全集》。又选有《古诗源》、《唐诗别裁》、《明诗别裁》、《清诗别裁》等,流传颇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