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仙歌·三月十三夜月色绝佳,池上刺蘼叠丛,花影离离,步立虚廊,辄复忘寂
路香融夜,照华清余晕。
倒泛金波堕花影。
怅瑶台薄冷,丛绿扶娇,春似酒、一缕吟魂荡醒。
蛾眉青镜改,水曲亭腰,轻貌嫦娥旧丰韵。
刺手鬓愁簪,袖底风情,纤罗褪、玉尖閒忍。
待说与、宵分倚阑心,问折取、芳馨碧天谁赠。
倒泛金波堕花影。
怅瑶台薄冷,丛绿扶娇,春似酒、一缕吟魂荡醒。
蛾眉青镜改,水曲亭腰,轻貌嫦娥旧丰韵。
刺手鬓愁簪,袖底风情,纤罗褪、玉尖閒忍。
待说与、宵分倚阑心,问折取、芳馨碧天谁赠。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月色迷人的夜晚,词人漫步在池边回廊,被月光下的花影和静谧氛围深深吸引,流露出淡淡的寂寞与诗意的遐想。
上片(前三句)写景: 月光像融化的香气笼罩夜晚,水面倒映着月亮金色的光晕,花瓣的影子仿佛从天上坠落。这里用"金波""花影"等意象,把月光写得既华丽又温柔,营造出梦幻的氛围。
中片(中间部分)抒情: 词人感叹仙宫(瑶台)太冷清,而眼前绿叶扶衬的娇花像微醺的春酒,唤醒了自己诗意的灵魂。这里用"春似酒"的比喻,把春天的气息写得可感可触,暗示词人内心被美景触动。
下片(后部分)展开联想: 词人由眼前景联想到神话中的嫦娥,又回到现实——带刺的蔷薇(刺蘼)让人不敢摘簪,只能轻拢衣袖静静欣赏。最后以问句收尾:深夜倚栏时的心事该向谁诉说?想折一枝花香,又能请谁替我送上青天呢?这种欲言又止的惆怅,让整首词余韵悠长。
全词特色: 1. 通感手法出色,把月光写成"融化的香气",把春意比作"微醺的酒" 2. 虚实结合,从现实花影联想到神话嫦娥,拓展了意境 3. 结尾的开放式提问,留下想象空间,让读者也能代入自己的月夜遐思
词人通过细腻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把一个月夜赏花的普通场景,写得既唯美又富有哲理,展现了宋代文人特有的精致审美和含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