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登上碧虚亭后看到的壮丽山水景色,充满动感和生命力。
前两句写登山过程:拄着弯弯的竹杖,木屐踩得吱呀作响,登上高处时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云端。这里用"筇竹枝弯"和"屐齿摇"两个细节,让读者仿佛能听到登山时的声响,感受到攀登的动态。
后两句写眼前风景:群山险峻如同三峡,江水浩荡好似八月大潮。诗人用"千峰"对"一水","三川峡"对"八月潮",通过夸张的比喻和工整的对仗,把静止的山水写得气势磅礴。特别是把平静的江水比作汹涌的潮水,这种反差让画面更具冲击力。
全诗短短四句,既有登山过程的生动描写,又有登高望远的宏大视野。诗人用日常的登山用具和常见的自然现象作比,让雄伟的山水变得亲切可感。最妙的是最后那个潮水的比喻,既写出水势之大,又暗含时间感(八月潮),让整幅山水画都"活"了起来。
阮阅
阮阅(约公元1126年前后在世)字闳休,自号散翁亦称松菊道人,舒城(今属安徽)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北宋末前后在世。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进士(榜名美成),做过钱塘幕官,自户部郎官责知巢县,宋徽宗宣和中任郴州知州。南宋建炎初,(公元1127年)以中奉大夫知袁州。致仕后定居宜春。初至,讼牒颇繁,乃大书“依本分”三字,印榜四城墙壁。郡民化之,谤四厅为无讼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