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鹧鸪

胶胶扰扰几时休。一出山来不自由。秋水观中山月夜,停云堂下菊花秋。
随缘道理应须会,过分功名莫强求。先去声自一身愁不了,那堪愁上更添愁。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瑞鹧鸪》以抒怀为主,描绘了一个人在尘世中追寻自由的经历和情感。现在我们来一起分析一下这首诗的魅力所在。

首句“胶胶扰扰几时休”,这里的“胶胶扰扰”意味着纷扰不断的困扰,就像被黏住一样无法摆脱。人们总是在各种纷扰中度过一生,这首诗在问,这样的生活何时能结束呢?表达了对生活纷繁复杂的不满和疲惫。

第二句“一出山来不自由”,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于尘世生活的无奈。一旦投身社会,就不能完全自由,需要应对各种规则和挑战。这里的“出山”可以象征着走出自己的舒适区,踏入世俗的世界。

接下来的两句,“秋水观中山月夜,停云堂下菊花秋”,描绘的是美好的自然风光和景色中的自由感。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里,人们可以暂时忘却尘世的烦恼,感受到内心的宁静和自由。这也是诗人对生活的一种向往和追求。

第五句和第六句,“随缘道理应须会,过分功名莫强求”,诗人开始寻求生活的真谛。他明白生活中的事情需要顺其自然,不能强求。对于功名和名利,也不能过分追求,否则只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困扰和压力。这是一种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对生活的智慧态度。

最后两句,“先去声自一身愁不了,那堪愁上更添愁”,诗人表达了自己的忧虑和无奈。他已经有一身的忧愁和困扰,却还无法摆脱新的烦恼的出现。这种重复和叠加的忧愁,让诗人感到更加无助和疲惫。

总的来说,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纷扰的尘世中寻找自由和宁静的过程。他既对生活充满不满和疲惫,又向往自然和自由的生活。同时,他也明白生活中的事情需要顺其自然,不能强求。然而,生活中的困扰和压力让他无法摆脱忧愁。这种复杂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使得这首诗充满了魅力和深度。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