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钱肃润

扶桑海水波,烛龙光景微。
蟾魄相沦惑,天地纷无禧。
苍梧狩不还,烈士志亦危。
喟然起西游,泛舟昆明池。
黄姑不驾箱,织女缣靡储。
阴风昼夜兴,卉木顿已凄。
抚躬怀洛邑,顽民良足悲。
遁匪依岩穴,散发吟郊畿。
漆身余隐痛,蹈则陷焱机。
二心何所愧,慷慨欲报谁?
令名荣丹青,丹青未可訾。
商山遗素风,终南多佳期。
深谷路匪远,玉液可疗肌。
行将憩我辙,斯道尚能追。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下,志士仁人的艰难处境和内心挣扎。诗人用丰富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表达了对理想破灭的悲愤和对坚守节操的坚定。

诗歌开篇用"扶桑海水波"和"烛龙光微"等神话意象,暗示社会动荡、光明消退的黑暗现实。"蟾魄相沦惑"(月亮失去光辉)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混乱无序的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忠诚之士("烈士")的志向也变得岌岌可危。

中间部分通过"昆明池"、"织女"等典故,展现了诗人试图寻找出路却处处碰壁的困境。"阴风昼夜兴"的恶劣环境让万物凋零,象征着正直之士生存空间的挤压。诗人虽然怀念故土("怀洛邑"),但更悲叹那些坚守信念的"顽民"的遭遇。

后段表现了诗人面临的两难选择:是隐居避世("遁依岩穴"),还是坚持抗争?"漆身"(用漆涂身)的典故暗示了诗人宁愿承受痛苦也不愿同流合污的决心。"二心何所愧"的直白发问,彰显了其问心无愧的坦荡胸怀。

结尾处诗人转向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商山"、"终南"这些隐士聚居地成为精神寄托。"玉液可疗肌"暗示通过修身养性来治愈心灵的创伤。最后两句表明诗人虽然处境艰难,但仍相信正道可追,展现出不灭的希望。

全诗通过神话与现实交织的意象,刻画了一个正直知识分子在乱世中的精神历程:从对社会黑暗的痛心,到个人抉择的挣扎,最终找到内心的坚守。诗中既有对现实的批判,也有对理想人格的礼赞,展现了传统士人"穷则独善其身"的精神境界。

魏耕

(?—1663)明末清初浙江慈溪人,字楚白,号雪窦山人,原名时珩,又名璧,别名苏。明末诸生。明亡,于浙东抗清,失败后隐居苕溪,与钱缵曾及祁理孙、祁班孙兄弟等交往,尽读祁氏淡生堂藏书。又与郑成功通消息,劝之入江攻南京。郑军败退后,清政府获悉谋划所出,遂遭捕杀。有《息贤堂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