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清高隐士的形象,用简单的生活场景传递深刻的人生哲理。
前两句"辞宰粟,饥饿隐空山"讲的是主人公主动放弃官员的俸禄(宰粟),甘愿在山中过清贫生活。这里用"饥饿"二字突出了他宁可挨饿也不妥协的骨气,就像现代人说的"不为五斗米折腰"。
后两句更有意思:门前来了做生意的商人(货殖客),但这位先生连门都不开。这个"不启关"的细节特别生动,就像现在有人敲门推销,我们直接不开门一样。但这里传递的是更深的含义——对世俗名利的彻底拒绝。
全诗妙在用最朴实的语言(饥饿、不开门)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隐士形象。他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而是会饿、会面临诱惑的普通人,但正是这种普通人的坚守更显可贵。就像现代社会里,总有人宁愿清贫也要坚持自己的原则,这种精神在任何时代都让人敬佩。
汤炳龙
汤炳龙(1241-1323),元诗人、学者。字子文,自号北村老民。其先山阳(今淮安)富家,家破后流寓京口(今镇江)。辟庆元市舶提举。学问该博,善谈论。于《四书》、《五经》皆有传注,尤深于《易》。著有《北村诗集》。年八十余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