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月夜乘船经过罨画溪的情景,充满了朦胧美和淡淡的乡愁。
第一句"五云无处问新亭"用"五云"(五彩祥云)营造出神秘氛围,暗示天色已晚看不清景物。"新亭"可能指某个地标,但夜色中已难寻觅。
第二句"月里乘舟夜半行"直接点明时间——深夜,月光下的行船画面静谧而优美,让人联想到中国水墨画的意境。
第三句"不见藤花相掩映"写视线受阻,本该看见的藤花被夜色掩盖,这种"看不见的风景"反而给人更多想象空间。
最后"乡人遥指画溪名"通过当地人的指引,点出这条溪流就是著名的"画溪"。一个"遥指"的动作,既说明距离感,也暗示诗人对这片风景的向往。
全诗妙在虚实结合:实际看见的只有月光、小船和模糊轮廓,但通过地名提示(画溪)和记忆中的藤花,让读者在脑海中补全了一幅生动的溪流画卷。那种月夜寻幽、似见非见的朦胧感,以及听到地名时恍然大悟的亲切感,正是这首诗最打动人的地方。
陈襄
(1017—1080)宋福州候官人,字述古,人称古灵先生。与陈烈、周希孟、郑穆友称“四先生”,倡理学。仁宗庆历二年进士。神宗朝为侍御史知杂事,论青苗法不便,出知陈州、杭州。后以枢密直学士知通进、银台司兼侍读,判尚书都省。尝荐司马光、苏轼等三十三人。有《古灵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