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从《全唐诗》所收鲍溶的三卷诗看,鲍溶到过南方很多地方,取道襄阳或许不止一次。这是一首写襄阳的怀古咏史诗。
这首诗写了襄阳太守杜预沉碑的故事。杜预,西晋时著名的政治家、学者,灭吴统一战争的统帅之一。杜预本人极有才略,但是好名。他曾为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长期驻襄阳。
此诗前两句:“襄阳太守沉碑意,身后身前几年事。”沉碑,指杜预刻二碑记功之事。襄阳城西北十里有万山;其下有沉碑潭。《晋书·杜预传》:“预好为后世名,常言:‘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刻古为二碑,纪其勋绩,一沉万山之下,一立岘山之上,曰:‘焉知此后不为陵谷乎!’”自此以来一直为后人所传闻。后两句:“湘江千岁未为陵,水底鱼龙应识字。”湘:系“襄”误。这两句是说:襄江并未随着岁月的推移变成山谷。那沉入水底的碑文,应该还是清晰可见吧。这里说明人的功业是不会随着岁月的沧桑而消失的。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以襄阳的历史变迁为背景,通过对比自然与人事的差异,表达了深刻的哲理。
前两句讲的是襄阳太守(古代地方官)曾立碑纪念自己的功绩,但无论他生前的名声还是死后的评价,都只是短暂几年的事情。这里暗含讽刺——人总想留下不朽的名声,但实际上很快就会被遗忘。
后两句笔锋一转,说湘江流淌千年都没有改变河道(未为陵),而水底的鱼龙(传说中的生物)如果识字,应该能见证这一切。这里用自然的永恒对比人生的短暂——江水千年不变,而人类的痕迹转瞬即逝。
全诗的精妙在于: 1. 用"沉碑"这个动作,生动展现人类对留名后世的执着 2. 通过"鱼龙识字"的想象,让江水成为历史的见证者 3. 形成强烈对比:人类追求不朽的徒劳 vs 自然真正的永恒
诗人想告诉我们:与其费尽心思想要留名青史,不如看淡名利。就像江水永远流淌,真正的永恒属于自然,而非个人的虚名。这种对历史、人生的思考,在今天依然能引发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