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丛花 重九日堆菊山一座,作此赏之
西风瑟瑟又重阳。抚景感苍凉。故堆丛菊山层叠,把秋色、装点春光。
得伴花吟,纵无客饮,相对亦徜徉。
莫嫌清瘦自能香。老圃几经霜。不趋炎热偏趋冷,年来也、一样心肠。
晚节同坚,孤芳独赏,有骨傲何妨。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写的是重阳节赏菊的场景,但背后藏着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上片从重阳节的风光写起。西风萧瑟的秋天,本该让人感到凄凉,但作者却用菊花堆成小山,硬是把秋景装扮得像春天一样热闹。这里用"装点春光"的夸张手法,突出了菊花带来的生机。即使没有朋友一起喝酒,独自赏花也足够快乐,表现了作者自得其乐的生活态度。
下片转入对菊花品格的赞美。菊花虽然看起来清瘦,却能散发幽香,就像历经风霜的老园丁。它不喜欢炎热的夏天,偏偏在寒冷的秋天开放,作者说自己近年来也和菊花"一样心肠",暗示自己选择了清高孤傲的生活方式。最后"有骨傲何妨"直接点明主题:保持骨气、孤芳自赏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全词最精彩的是把菊花人格化。表面写菊花不怕寒冷、坚守晚节,实际是写作者自己不愿随波逐流、坚守节操的精神追求。特别是"不趋炎热偏趋冷"这句,既符合菊花的生长习性,又暗指作者不慕荣华、甘于清贫的品格。
这种托物言志的手法,让普通的赏菊活动有了更深层的含义。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幅重阳赏菊图,更是一个坚守自我、不随俗浮沉的文人形象。词中那种"就算孤独也要活得有骨气"的精神,至今仍能引起现代人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