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台上忆吹箫·东洲听雨
香篆方摇,灯花未落,沈沈院落重扃。
藤枕上、朦胧思睡,凉意微生。
正欲仙人馆去,才一霎、幽梦惊醒。
谁知得、此是雨来,风起江鸣。
中庭十寻古树,当长夏浓阴,早作秋声。
人静也、城头打鼓,已到残更。
再也成眠不著,张却眼、便到西清。
苍烟外,山影正是蓬瀛。
藤枕上、朦胧思睡,凉意微生。
正欲仙人馆去,才一霎、幽梦惊醒。
谁知得、此是雨来,风起江鸣。
中庭十寻古树,当长夏浓阴,早作秋声。
人静也、城头打鼓,已到残更。
再也成眠不著,张却眼、便到西清。
苍烟外,山影正是蓬瀛。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夏夜听雨的场景,充满了细腻的感官体验和微妙的情绪变化。
上片从室内写起:香炉里的烟缓缓飘动,油灯还亮着,深深的院落门扉紧闭。躺在藤枕上昏昏欲睡时,突然感到一丝凉意。正梦见要去仙人的住所,却被突然惊醒——原来是江上起了风,雨要来了。这里通过"香篆""灯花"等细节营造出静谧氛围,用"朦胧思睡"到"惊醒"的转折,生动表现了天气突变时的感受。
下片转到室外:院子里有棵十丈高的古树,明明是盛夏,树声却像秋天般萧瑟。夜深人静时,城头传来更鼓声,已是后半夜。再也睡不着了,睁着眼睛直到天亮。这时看见晨雾中的山影,宛如仙境蓬莱。这里用"夏作秋声"的巧妙比喻,把雨前的凉意写得具体可感,最后"苍烟""山影"的远景描写,给整首词蒙上一层梦幻色彩。
全词最精彩的是对"雨前征兆"的捕捉:从室内灯影到枕上凉意,从树声突变到江风骤起,层层递进地展现天气变化。诗人没有直接写大雨倾盆,而是通过一系列细微感受来暗示,这种含蓄的表达反而让读者更能体会夏夜听雨的独特韵味。最后失眠到天明的无奈,又在晨雾山影中得到诗意化解,展现了古人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