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香 题写生冬瓜
宿点危东,田移砚北,翠池秋蒂新剪。
仙枣输长,土酥比净,随意欹眠篱院。
寒泉溜处,惯枕住、沙痕一线。
蒲鸽筐中乍卸,蜗牛雨馀留篆。
小童抱时应颤。
压冰厨、短檐茅店。
问客斋期,好配紫茄红苋。
炉头更见熬成饵,伴七夕、针楼果同荐。
转忆乡园,疏芜旧堰⑴。
仙枣输长,土酥比净,随意欹眠篱院。
寒泉溜处,惯枕住、沙痕一线。
蒲鸽筐中乍卸,蜗牛雨馀留篆。
小童抱时应颤。
压冰厨、短檐茅店。
问客斋期,好配紫茄红苋。
炉头更见熬成饵,伴七夕、针楼果同荐。
转忆乡园,疏芜旧堰⑴。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写的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冬瓜,但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把它写活了,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乡土情怀。
上片写冬瓜的生长环境和外形特点: - 开头说冬瓜在东边的危险角落生长,后来被移到砚台(文人书桌)北边的田里,在翠绿的池塘边刚被剪下。用"仙枣""土酥"对比,说冬瓜虽然比不上仙枣名贵,但比土酥(可能是某种普通食物)干净清爽,随意地斜靠在篱笆院里。 - 接着用"寒泉""沙痕"写冬瓜表面自然形成的纹路,像鸽子筐里刚卸下的货物,雨后的蜗牛爬过的痕迹。这些比喻都很接地气,把冬瓜的质朴自然表现得生动有趣。
下片写冬瓜的实用价值和引发的乡愁: - 说小童抱着沉甸甸的冬瓜会发抖,这冬瓜可以放在简陋的茅店冰厨里保存。问客人什么时候来吃饭,好配上紫茄红苋这些时令蔬菜。 - 最有趣的是写冬瓜能熬成糊状食物,在七夕节时和针线筐里的水果一起供奉。最后笔锋一转,看到冬瓜就想起了家乡,想起那些长满野草的旧水坝。
全词妙在: 1. 把最普通的冬瓜写出仙气(与仙枣对比)又接地气(土酥、茅店) 2. 用一系列生活化比喻(蜗牛痕、鸽子筐)让静物生动起来 3. 由物及情,最后落在思乡上,自然不做作 4. 通篇都是农家常见事物(篱院、沙痕、蒲鸽筐、茅店、紫茄),充满田园趣味
就像现在人写"妈妈种的冬瓜",既有对物品的细致观察,又饱含对家乡的思念,读来亲切有味。
朱彝尊
朱彝尊(1629~1709),清代诗人、词人、学者、藏书家。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驱芳,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汉族,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除检讨。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博通经史,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与陈维崧并称朱陈。精于金石文史,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