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英台(成都牡丹会)
聚春工,开绝艳,天巧信无比。旧日京华,应也只如此。等闲一尺娇红,燕脂微点,宛然印、昭阳玉指。
最好是。乐岁台府官闲,风流剩欢意。痛饮连宵,花也为人醉。可堪银烛烧残,红妆归去,任春在、宝钗云髻。
最好是。乐岁台府官闲,风流剩欢意。痛饮连宵,花也为人醉。可堪银烛烧残,红妆归去,任春在、宝钗云髻。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描绘的是成都牡丹花会的盛况,用热闹华丽的笔调展现了一场春日盛宴。
上片写牡丹之美: - 开头说春天聚集了所有精华,才开出这样绝美的牡丹,简直是天工巧手都难以比拟。 - 联想到京城的花会,估计也不过如此。这里用"旧日京华"作对比,突出成都牡丹会的档次。 - 具体描写牡丹:一尺多高的娇红花朵,像被胭脂轻轻点染,那形态就像汉代昭阳殿里美人按下的指印。这里用美人手指比喻花瓣,既写形又传神。
下片写赏花之乐: - 最妙的是当地官员正好闲暇,带着风流雅兴来赏花。"剩欢意"说明他们本就爱玩,现在更有理由寻欢作乐。 - 他们通宵达旦地饮酒,连花儿都像被灌醉了。这里把花拟人化,说花为人醉,其实是人赏花赏到沉醉。 - 结尾笔锋一转:当蜡烛燃尽,盛装的歌妓散去,春天其实还停留在她们的发髻间。用"宝钗云髻"这个细节,暗示春意不因宴会结束而消散,反而融入生活细节中。
全词亮点: 1. 比喻新颖:用胭脂、指印比花瓣,既形象又带着宫廷的华丽感 2. 气氛渲染:从花美到人醉,层层递进,最后落在春意常在的余韵上 3. 富贵气象:通篇透着官宦人家的奢华生活,但又不流于庸俗,保持着文雅格调
就像用文字拍了一部牡丹会的纪录片,既有特写镜头(花朵细节),又有全景画面(宴会盛况),最后还给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结尾镜头(发髻间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