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缕曲 游仙(一九八八年作)
石室丹台路。
问何来、城头鼓角,吹衰如许。
一例仙凡潸涕泪,忍听鹃啼忒苦。
江山旧、新愁难数。
谁识茫茫高天意,起卧龙、要借苍山雨。
君不见,雷如怒。
还君一剑君休负。
沧桑事、销凝满抱,人天无据。
年少头颅争掷与,落日大旗高举。
旌麾指、万人迟汝。
功罪千秋惟一念,方寸地、宁让他人主,青史在,曾误否?
问何来、城头鼓角,吹衰如许。
一例仙凡潸涕泪,忍听鹃啼忒苦。
江山旧、新愁难数。
谁识茫茫高天意,起卧龙、要借苍山雨。
君不见,雷如怒。
还君一剑君休负。
沧桑事、销凝满抱,人天无据。
年少头颅争掷与,落日大旗高举。
旌麾指、万人迟汝。
功罪千秋惟一念,方寸地、宁让他人主,青史在,曾误否?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写于1988年,借"游仙"之名抒发对现实的深沉感慨。全词以悲壮激昂的笔调,展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在时代变革中的复杂心境。
上阕开篇用"石室丹台"营造仙境氛围,但马上转入现实——听到城头传来的战鼓号角声已显衰败。这里用"仙凡对比"手法,暗示理想与现实的落差。"鹃啼忒苦"以杜鹃啼血的典故,表达对家国命运的悲痛。随后"苍山雨""雷如怒"的意象,既暗喻社会变革的风暴,也寄托着对改变的期待。
下阕转向更直接的抒情。"还君一剑"用武侠小说般的豪迈语气,表达愿为国家奉献的决心。"年少头颅争掷与"化用林则徐诗句,展现热血青年的牺牲精神。结尾"青史在,曾误否"的质问,既是对历史公正性的怀疑,也透露出对自身选择的坚定——即使被历史误解,也要坚守内心信念。
全词最大特点是古典意象与现代精神的融合。表面是游仙题材,实则充满对现实的关切;语言看似传统,却饱含当代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这种"借古喻今"的手法,让作品既有历史厚重感,又具有强烈的现实冲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