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仙三首调笑丁戊山人 其三
大道虽可受,虚无为之先。当其产大物,嘘噏成地天。
二仪既以剖,灵气于中旋。壮哉广成子,出入握浑元。
一朝启天扃,授道羲与轩。落落千岁间,传者有周聃。
周聃既隐矣,灵均发其诠。纵读远游词,托意何浚渊。
寓言沈湘曲,千秋徒愤悁。宁知骖玉驷,晞发九阳门。
嵇生何倜傥,结志缵冲元。赭衣适东市,顾日弹素弦。
兵解无惊怖,俗士焉能原。人生测有形,焉得契空玄。
金石徒区区,畴能获大还。虞恐众士笑,为君陈篇端。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以神话传说和历史人物为线索,探讨了道家追求永恒真理的主题。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到"千秋徒愤悁")讲述道家思想的传承脉络。诗人用神话开篇,说宇宙最初是虚无的,后来分化出天地万物。接着列举了道家代表人物:黄帝时期的广成子、周朝的老子、战国屈原。特别指出屈原虽然写了《远游》表达道家思想,但最终选择投江,暗示他未能真正领悟道家真谛。
第二部分("宁知骖玉驷"到"俗士焉能原")描写两种不同的修行方式。一种是像仙人那样乘玉车、沐日光的神仙生活;另一种是嵇康那样,即使被判死刑也从容弹琴,用"兵解"(道家术语,指借外力解脱肉体)的方式超脱生死。对比说明俗人难以理解真正的修行。
第三部分(最后六句)点明主旨:普通人执着于有形之物(如追求长生不老的丹药),却不懂追求无形的"道"。诗人说这些道理可能会被世人嘲笑,所以特意写诗阐明。
全诗通过神话传说和历史典故,表达了道家"顺应自然、超越生死"的核心思想。诗人认为真正的智慧不在于追求长生不老药,而在于领悟宇宙规律,达到精神上的超脱。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故事,都服务于说明这个主旨。语言上虽然用了一些典故,但整体思路清晰,展现了道家对生命本质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