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古老城池的秋日景象,通过自然与人文的交织,传递出时光流逝的怅惘。
开篇用芦苇稀疏、天气清朗的画面定下萧瑟基调。秋水倒映着山影,将整座城池笼罩在朦胧水光中,营造出静谧悠远的氛围。城里本该有歌舞音乐的地方,如今只剩荒草丛生;曾经响彻云霄的钟鼓声,现在只存在于记忆中的蓝天里。
中间两联通过地名展开联想:秋雨刚过的三峡桥,夜色中涨潮的六鳌宫,这些带有神话色彩的地名暗示着这里曾有过的繁华盛景。但如今只剩自然景象更替,人事已非。
结尾用"萧郎秦女"的典故——传说中一对神仙眷侣,他们再也没有回来赴约。十二座美玉砌成的楼台空空荡荡,唯有明月依旧照耀。这个画面强烈传达出物是人非的寂寥,让整首诗的怀旧情绪达到高潮。
诗人通过今昔对比的手法,将自然永恒与人事变迁并置,用清冷的秋景、凋零的草木、孤独的明月等意象,让读者感受到时间冲刷下的苍凉之美。全诗就像一幅褪色的古城画卷,在虚实相间的描写中,让人体会到对消逝时光的淡淡哀愁。
陈襄
(1017—1080)宋福州候官人,字述古,人称古灵先生。与陈烈、周希孟、郑穆友称“四先生”,倡理学。仁宗庆历二年进士。神宗朝为侍御史知杂事,论青苗法不便,出知陈州、杭州。后以枢密直学士知通进、银台司兼侍读,判尚书都省。尝荐司马光、苏轼等三十三人。有《古灵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