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过奔牛堰闻杜宇有怀汪西颢在析津

古堰经由处,蜀禽啼暮云。
风多声易失,林静语初分。
归客尚为感,居人如不闻。
萍漂南北路,因尔惜离群。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傍晚经过奔牛堰时,听到杜鹃鸟叫声而思念远方友人的心情。

前四句描绘了一幅黄昏时分的画面:古老的堰堤边,杜鹃鸟在暮云中啼叫。风太大容易把鸟叫声吹散,但在安静的树林里,却能清晰地分辨出鸟鸣声。这里用风声和林静的对比,突出了杜鹃叫声的孤独感。

后四句转入抒情:我这个过路人都被鸟叫声触动,而当地人却好像听不见似的。这暗示了漂泊在外的人对声音更敏感。最后两句点明主题:我像浮萍一样四处漂泊,听到这鸟叫声更让我珍惜与朋友相聚的时光。

全诗妙在借物抒情,通过杜鹃的啼叫,自然引出对友人的思念。语言朴实却意味深长,把漂泊者特有的敏感和孤独写得真切动人。特别是"风多声易失,林静语初分"这两句,既写实景又暗含人生感悟,展现了诗人细腻的观察力和深沉的情感。

厉鹗

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文学家,浙西词派中坚人物。康熙五十九年举人,屡试进士不第。家贫,性孤峭。乾隆初举鸿博,报罢。性耽闻静,爱山水,尤工诗馀,擅南宋诸家之胜。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