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曲
种桑人家十之九,连绿不断阴千亩。
年年相戒桑熟时,畏人盗桑晨暮守。
前年灾水去年旱,私债官租如火锻。
今春差觉风雨好,可惜桑田种又少。
采桑女子智于男,晓雾浸鞋携笋篮。
幼年父母责女红,蚕事绩事兼其中。
桑有稚壮与瘦肥,亦有蚕饱与蚕饥。
忌讳时时外意生,心血耗尽茧初成。
织不及匹机上卖,急偿官租与私债。
促织在室丝已竭,机抒西邻响不绝。
残岁无米货入苦,妄意明年新丝补。
年年相戒桑熟时,畏人盗桑晨暮守。
前年灾水去年旱,私债官租如火锻。
今春差觉风雨好,可惜桑田种又少。
采桑女子智于男,晓雾浸鞋携笋篮。
幼年父母责女红,蚕事绩事兼其中。
桑有稚壮与瘦肥,亦有蚕饱与蚕饥。
忌讳时时外意生,心血耗尽茧初成。
织不及匹机上卖,急偿官租与私债。
促织在室丝已竭,机抒西邻响不绝。
残岁无米货入苦,妄意明年新丝补。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古代种桑养蚕人家的艰辛生活,通过几个生动的画面展现了农民在自然灾害和沉重赋税下的挣扎。
全诗可以分为三部分: 1. 种桑的艰辛(前八句):虽然家家种桑,但桑农要日夜防贼。连续遭遇水灾旱灾后,好不容易今年风调雨顺,可种的桑田却变少了。这里用"私债官租如火锻"的比喻,形象表现了赋税像烧红的铁一样折磨着农民。
2. 采桑女的辛劳(中间八句):采桑女子比男人更能干,天不亮就踏着晨雾去采桑。从小就要学纺织养蚕,精心照料不同状态的桑树和蚕宝宝。用"心血耗尽"四个字道破了她们超负荷的劳动强度。
3. 残酷的现实(最后六句):即使这么辛苦,织好的布还没成匹就要卖掉还债。听到邻居织布声不断,自己却无丝可织。年底没米下锅,只能指望来年的新丝,道出了农民陷入的恶性循环。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晨雾浸鞋"这样细腻的描写让采桑场景历历在目 - "蚕饱与蚕饥"的对比展现农民的精心照料 - 结尾"妄意"二字点破农民徒劳的希望,充满无奈 - 全诗没有直接批判,但通过事实描写自然流露出对农民的同情
诗人通过桑农这个缩影,反映了古代农民在自然灾害和苛捐杂税双重压迫下的生存困境,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阎尔梅
阎尔梅(1603—1679)明末诗文家,字用卿,号古古,因生而耳长大,白过于面,又号白耷山人、蹈东和尚,汉族,江苏沛县人。明崇祯三年举人,为复社巨子。甲申、乙酉间,为史可法画策,史不能用。乃散财结客,奔走国事。清初剃发号蹈东和尚。诗有奇气,声调沉雄。有《白耷山人集》。阎尔梅逝后,子孙私上谥号 ''文节''。其身为日月堂八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