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初职中大(1997.7)
榕树阅今古,珠水绕名园。
钟灵毓秀此地,风雨七十年。
曾记中华鼎足,三大名城名校,岭表数中山。
人物一时盛,光彩蔚康园。
忆序经,思寅恪,叹流年。
大钟楼下,抠衣踏月访前贤。
紫荆花开花落,学子年来年去,世事几悲欢。
灯影书香里,卮酒话薪传。
钟灵毓秀此地,风雨七十年。
曾记中华鼎足,三大名城名校,岭表数中山。
人物一时盛,光彩蔚康园。
忆序经,思寅恪,叹流年。
大钟楼下,抠衣踏月访前贤。
紫荆花开花落,学子年来年去,世事几悲欢。
灯影书香里,卮酒话薪传。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水调歌头》用朴素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中山大学(康园)的历史底蕴与人文情怀,读来像听一位老校友娓娓道来校园故事。
开篇用"榕树""珠水"两个岭南标志性意象,立刻勾勒出中大依山傍水的环境。说榕树"阅今古",把老榕树比作见证者,暗示学校历经沧桑。提到"三大名城名校",不直接夸耀,而是用"曾记"引出历史地位,显得含蓄自豪。
中间部分最打动人的是对前辈学者的追忆。"抠衣踏月访前贤"这个细节特别生动——想象学子们提着衣角(怕露水打湿)、踏着月光去拜访大师的场景,既有仪式感又充满温情。紫荆花年复一年开落,学生一茬茬更替,用自然景物变化映衬人事变迁,道出"铁打的校园流水的学生"这一永恒主题。
结尾"灯影书香""卮酒话薪传"最见深意。在灯火与书卷相伴的夜晚,师生举杯畅谈文化传承,既温馨又庄重。这里的"薪传"二字用得妙,把知识比作永不熄灭的火种,代代相传。
全诗没有华丽辞藻,但每个意象都扎根于中大人的共同记忆。写历史不空泛,写人文不矫情,就像校园里那棵老榕树,朴实无华却枝繁叶茂。最难得的是在沧桑感中透出温暖希望,让人感受到大学不仅是建筑与历史,更是活生生的精神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