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渔民日常生活的朴素画面,充满了烟火气和自然之美。
前两句写渔民卖鱼换钱、买米做饭的简单生活。"卖得鲜鱼二百钱"直接点出渔民微薄的收入,"米粮炊饭放归船"则展现他们知足常乐的心态——卖了鱼就买米做饭,然后划船回家。两个动作一气呵成,透着朴实的生活节奏。
后两句转向生活细节的描写,特别生动有趣。渔民拔来湿漉漉的芦苇想当柴烧,却发现太湿点不着,于是灵机一动,把芦苇摊开晒在岸边。这个生活小插曲既真实又充满智慧,垂杨古岸的背景更添几分诗意。
全诗没有华丽辞藻,就像用白描手法勾勒的水墨画,通过卖鱼、做饭、晒芦苇三个生活片段,让我们看到渔民勤劳智慧的形象,感受到他们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存哲学。最打动人的是那种在清贫生活中依然保持的从容与乐观,湿芦苇点不着就晒干再用,这种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正是这首诗最珍贵的韵味。
郑燮
郑板桥(1693—1765)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名燮,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著有《板桥全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中进士后曾历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知县,有惠政。以请臻饥民忤大吏,乞疾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