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笼金线拂弯桥,几被儿童损细腰。
无奈灵和标格在,春来依旧褭长条。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以柳树为描写对象,通过生动的画面和拟人手法,展现了柳树柔美坚韧的生命力。

前两句"一笼金线拂弯桥,几被儿童损细腰":用"金线"比喻春日柳条,阳光下柳丝像金色丝线轻抚弯桥。"细腰"把柳枝比作少女的腰肢,说淘气孩童拉扯柳枝就像弄伤了少女的腰,既写出柳枝的纤细柔美,又暗示它常遭摧折的处境。

后两句"无奈灵和标格在,春来依旧褭长条":笔锋一转,说尽管常受伤害,但柳树天生优雅的气质不变("灵和标格"指柳树特有的风姿),春天到来时依然长出婀娜的枝条。"无奈"与"依旧"形成转折,突出柳树柔中带刚的特质。

全诗妙在把柳树写成有灵性的生命:会因被攀折而"无奈",却始终保持优雅本性。诗人通过柳树告诉我们:美好的事物可能遭遇伤害,但只要保持本真,就永远能焕发新的生机。这种将植物人格化的写法,让寻常的柳树有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韩偓

韩偓(公元842年~公元923年)。中国唐代诗人。乳名冬郎,字致光,号致尧,晚年又号玉山樵人。陕西万年县(今樊川)人。自幼聪明好学,10岁时,曾即席赋诗送其姨夫李商隐,令满座皆惊,李商隐称赞其诗是“雏凤清于老凤声”。龙纪元年(889年),韩偓中进士,初在河中镇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入朝历任左拾遗、左谏议大夫、度支副使、翰林学士。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