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清新淡雅的春日景象,通过几种花卉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朴素之美的欣赏。
前两句用对比手法写花:水仙花已经低垂凋谢,江边的梅花也开老了,架上的酴醿(一种白色重瓣花)还未完全绽放如雪。这里通过"委蛇"(低垂)、"老"等词,暗示了水仙和江梅的盛期已过。
后两句是诗人的感悟:虽然拥有千百斛(古代计量单位)的绝妙花香,但诗人并不想独占,而是愿意把这些美好都分给看似普通的山矾花。山矾是一种小白花,在诗中象征朴素无华的美。
全诗的精妙之处在于:诗人没有追捧那些名贵的花卉,反而把最珍贵的"千斛妙香"送给不起眼的山矾,这种反差体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真正动人的美往往藏在平凡之中。同时"分付与"(交给)这个动作,也展现了诗人慷慨分享美好事物的胸怀。
滕岑
滕岑(一一三七~一二二四),字元秀,严州建德(今浙江建德东北)人。高宗绍兴二十九年(一一五九)领乡荐,屡试进士不第。光宗绍熙元年(一一九○)特奏名,调徽州歙县尉。终母忧,再调温州平阳县丞,秩满监南岳庙。宁宗嘉定十七年卒,年八十八。有诗集,已佚。事见《桐江集》卷一《滕元秀诗集序》。滕岑诗,据《瀛奎律髓》、《永乐大典》等书所录,编为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