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关山
边庭多警急,羽檄未曾閒。从军出陇坂,驱马度关山。
关山恒晻霭,高峰白云外。遥望秦川水,千里长如带。
好勇自秦中,意气本豪雄。少年便习战,十四已从戎。
昔年经上郡,今岁出云中。辽水深难渡,榆关断未通。
折衔凌绝域,流蓬警未息。胡风朝夜起,平沙不相识。
兵法贵先声,军中自有程。逗遛皆赎罪,先登尽一城。
都护疲诏吏,将军擅发兵。平卢疑纵火,飞鸱畏犯营。
轻重一为虏,金刀何用盟。谁知出塞外,独有汉飞名。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古代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和英勇精神,用通俗的语言可以这样理解:
开篇直接点出边疆战事频繁,军情紧急,战士们骑马穿越险峻的关山。关山常年被云雾笼罩,高耸入云,远远望去,故乡的河流像一条细长的带子——这里用"千里如带"的比喻,既说明距离遥远,也暗含思乡之情。
中间部分刻画了一位从小习武的秦地勇士形象:他14岁就从军,转战多地(上郡、云中都是古代边防要塞),面对辽水深沟、榆关险道也毫不退缩。诗中用"折衔凌绝域"(马嚼子都勒断了还要冲锋)、"流蓬警未息"(像飘蓬一样居无定所)这些画面,生动表现了征战的艰辛。特别提到胡地风沙漫天,连沙尘都陌生,暗示环境的恶劣和背井离乡的孤独。
最后写军队的严明纪律:讲究先发制人,延误军机要受罚,先登城者能得重赏。但同时也揭露了军队的阴暗面:将领滥用职权,士兵疲惫不堪,军营中疑神疑鬼(把飞鸟当成纵火信号)。最深刻的是结尾两句:战士浴血奋战,最终可能沦为俘虏,连保命的金刀都无用武之地,但历史只会记住那些像飞将军李广一样的传奇英雄。
全诗通过具体场景(风沙、关山、军营)和人物经历(少年从军、转战南北),既展现了战士们的豪情壮志,也暗含了对战争残酷性的反思。最打动人的是那种"明知可能牺牲却依然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以及普通士兵付出一切却可能被历史遗忘的悲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