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谒孝陵
皇祖仗黄钺,奋起逐天狼。
腥风一以荡,功烈冠百王。
明明二三臣,规画参世纲。
关石与和钧,仰成维后皇。
神京控六服,松柏郁崇冈。
一朝鼎湖升,珠襦永斯藏。
玄居肃休穆,瞻礼虔弗遑。
小臣守末位,愿言觐耿光。
腥风一以荡,功烈冠百王。
明明二三臣,规画参世纲。
关石与和钧,仰成维后皇。
神京控六服,松柏郁崇冈。
一朝鼎湖升,珠襦永斯藏。
玄居肃休穆,瞻礼虔弗遑。
小臣守末位,愿言觐耿光。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歌颂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功绩,表达对祖先的敬仰之情。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第一段(前四句)用生动的战争画面,展现朱元璋开国的英勇形象。"黄钺"象征军事权威,"天狼"指代元朝统治者。诗人用"腥风一以荡"这样充满力量感的描写,表现朱元璋扫清乱世的功绩,说他超越了历代帝王。
第二段(中间八句)转入对国家治理的描写。通过"关石与和钧"(指度量衡和音律)这些治国细节,展现明朝建立后的制度完善。"神京控六服"用松柏环绕的意象,既描写孝陵环境,也象征国家稳固。其中"鼎湖升"的典故暗指朱元璋去世,但诗人用"珠襦永藏"这样庄重的表达,把死亡转化为永恒的存在。
第三段(最后四句)是诗人的个人感受。他自称"小臣",用"玄居肃休穆"营造出陵墓肃穆的氛围,通过"瞻礼""虔弗遑"等动作描写,生动表现了自己恭敬又急切的心情。最后"愿言觐耿光"的愿望,把对祖先的追思升华为精神力量的传承。
全诗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它把对历史人物的崇敬,转化为可感的视觉形象(如黄钺、松柏)、听觉联想(和钧指音律)、触觉体验(腥风),让抽象的历史功绩变得具体可感。诗人站在陵前的渺小身影与祖先的伟大功业形成强烈对比,这种反差反而强化了精神的传承,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