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充满怀旧与新生气息的山居场景,语言清新自然。
第一句"于越山中谢傅家"点明了地点和人物——在越地的深山里,住着一位姓谢的隐士("傅"可能指代有学识的人)。这里用"谢傅"的典故,暗示主人公有类似古代隐士谢安那样的高雅情趣。
第二句"旧时池馆似东嘉"通过对比手法,将眼前的旧宅院比作"东嘉"(可能是某个风景优美的地方)。一个"似"字透露出主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池馆虽旧却别有韵味。
第三句"继公幽隐经行处"写主人公沿着先人隐居的足迹漫步。"幽隐"二字既指环境清幽,也暗含主人公淡泊名利的心境。
最后一句"檐卜新开一树花"是全诗亮点,在古朴的环境中突然出现一树新开的花("檐卜"指栀子花),形成鲜明对比。这个意象既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也暗示着隐居生活的新鲜趣味,让整幅画面顿时生动起来。
全诗通过"旧池馆"与"新开花"的对照,巧妙表达了隐居生活虽延续传统却充满生机的意境,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欣赏。语言简练但意境深远,能让读者感受到山居生活的宁静美好。
朱右
朱右(1314年-1376年),字伯贤(一字序贤),自号邹阳子,临海章安(今属椒江区)人。生于元仁宗延祐元年,元末从陈叔夏、林景和游,又受文法于李孝光。以荐授庆元路慈溪县儒学教谕,调萧山,擢主簿。至正二十年(1360年),授江浙行省左右司都事,转员外郎。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曾诣阙献河清颂,不遇而归。洪武三年(1370年),召修元史。洪武六年,修日历,除翰林院编修。洪武七年,又修洪武正韵。不久,迁晋府右长史。卒于明太祖洪武九年,卒年63岁。他博通经史。著有白云稿五卷,《四库总目》又有春秋类编、秦汉文衡、元史补遗等,并行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