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歌
画图几识春风面,文字曾参笔底禅。
我昔曾见梅瞿山,遗貌取神弃俗眼。
嶙峋突兀清到骨,秀出天外两峰间。
古松蟠屈如卧龙,欲待云雨飞上天。
此老精神元不死,妙笔长留后人参。
又有山僧名石涛,元气淋漓笔如椽。
纵横捭阖不可挡,变幻莫测如云烟。
我昔见其山水幛,悬之壁间气森然。
此画至今不能忘,闭目如对山人颜。
又复见其汤池图,吟诗欲上莲峰巅。
此翁一去五百载,巨名长令后人怜。
近代画黄欲数谁,举世皆知黄黄山。
宾老用笔如锥沙,瘦硬干枯透纸背。
墨色黝然深且秀,此境得之晨夕间。
世人看山取皮毛,欲赏黄画难更难。
岂知山灵现神处,正在雨后夕照清风明月间。
虹叟看山九十载,得此真意诚难哉。
可惜世人都不识,令人千载发浩叹。
当今画黄谁第一,毗陵老人刘海粟。
九上黄山气如虹,巨笔扫出天都峰。
泼墨泼彩皆随意,笔墨已同造化工。
最难风雨雷电日,此老竟在最高峰。
铺纸挥毫和雨点,烟云飞入画图中。
忽见虬龙欲腾去,却是海老走笔泼墨所画之古松。
我对此老钦且佩,纵横今古无与对。
千年育秀谁之功,自是黄山七十二奇峰。
我今游黄第五回,冒雨直上鲫鱼背。
天公怜我痴且顽,顿开笑颜扫阴霾。
莲峰露出半面妆,耕耘、玉屏肃相待。
四顾茫茫皆云海,忽然身在飘渺间。
次日复登莲花峰,极目欲尽东海东。
苍山万重皆锦绣,青天削出瘦芙蓉。
游山归过桃源亭,忽逢海翁作烟云。
清风故人不期遇,相视而笑莫逆心。
海翁命我题新图,挥毫我亦胆气粗。
题罢掷笔仰天笑,世间痴人翁与我。
千载此会难再得,惟恐天风海雨吹去无踪迹。
归来濡墨不暇思,走笔吟此黄山诗。
忆昔米颠只拜石,我与海老却拜山。
愿乞海翁如椽笔,画取双痴拜山图,留此惊世骇俗之奇迹。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黄山歌》是一位艺术家对黄山的热爱与艺术感悟的深情表达,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理解它的魅力:
1. 人与山的双向奔赴 开篇就很有趣:"我梦黄山五十年,黄山梦我亦当然"——诗人用拟人手法,把黄山写成也会思念自己的老友。这种"双向思念"打破了主客体的界限,让人感受到艺术家与自然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
2. 致敬艺术前辈 诗中提到了三位画黄山的大师: - 梅瞿山(清代画家梅清):他的画能抓住黄山"嶙峋突兀"的骨相,松树画得像等待腾飞的卧龙。 - 石涛(清初画家):他的笔墨气势磅礴,画中的山水仿佛能让人感受到森然气息。 - 黄宾虹(近代画家):擅长用干枯有力的笔触表现黄山,尤其擅长画雨后、夕照等特殊时分的山色。
这些描写其实是在说:真正的艺术不是简单描摹外表,而要捕捉山的神韵。
3. 当代大师的狂放 诗人特别推崇当代画家刘海粟,用生动画面展现他的创作状态: - 九次登黄山,在风雨雷电中作画 - 泼墨泼彩时,颜料仿佛和雨水一起飞舞 - 画的古松像要化作真龙腾空而去 这些描写让我们看到一个与自然较劲、充满激情的艺术家形象。
4. 亲身历险的浪漫 诗人描述自己冒雨攀登险峰"鲫鱼背",当云海突然散开时,山峰如美人露出半张脸。这种"山与人互动"的写法,把登山经历变成了充满戏剧性的奇遇。
5. 痴人的艺术宣言 结尾处诗人与刘海粟相视而笑,自称"世间痴人翁与我"。这个"痴"字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正是这种对艺术、对自然的痴迷,才能创造出"惊世骇俗之奇迹"。他们像古代米芾拜石头一样虔诚地"拜山",这种狂热恰恰是艺术创造力的源泉。
全诗核心: 通过历代艺术家对黄山的描绘,揭示真正的艺术创作需要三种品质: 1. 对自然保持敬畏与热爱 2. 不求形似而求神韵 3. 保持孩子般的"痴"心 诗中那些风雨作画、云海奇观的描写,最终都在说:伟大的艺术,诞生于艺术家与自然最真诚的对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