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梁州·篷窗风急雨丝丝

篷窗风急雨丝丝,闷捻吟髭。淮阳西望路何之?无一个鳞鸿至,把酒问篙师。
迎头便说兵戈事。风流再莫追思,塌了酒楼,焚了茶肆,柳营花市,更呼甚燕子莺儿!

译文及注释

篷窗风急雨丝丝,闷捻(niǎn)吟髭(zī)。淮阳西望路何之?无一个鳞鸿至,把酒问篙(gāo)师。
急风扑打着篷窗,细雨丝丝,愁闷难遣只有捻须思索,吟诗填词。西望淮阳,今日要到哪里去?盼不到一封书信来,端着酒杯向船夫问一个底细。
闷捻吟髭:因为愁闷难遣,而捻着胡须思索吟诗。路何之:路怎样走。鳞鸿:即鱼雁传书,代书信。篙师:船夫。

迎头便说兵戈(gē)事。风流再莫追思,塌了酒楼,焚了茶肆,柳营花市,更呼甚燕子莺儿!
船夫一开头就说兵戈战事。告诉我风流已成往事,不要再去回忆追思,酒楼坍塌了,茶肆也被烧成灰,歌台妓院成了军营,往日的歌妓舞女再也找不到了。
柳营花市:喻指歌楼妓院,妓妇女居住。燕子莺儿:比喻歌妓。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急风扑打着篷窗,细雨丝丝,愁闷难遣只有捻须思索,吟诗填词。西望淮阳,今日要到哪里去?盼不到一封书信来,端着酒杯向船夫问一个底细。船夫一开头就说兵戈战事。告诉我风流已成往事,不要再去回忆追思,酒楼坍塌了,茶肆也被烧成灰,歌台妓院成了军营,往日的歌妓舞女再也找不到了。

注释
小梁州:正宫曲牌。分上、下片,在散曲中较少见。句式:上片七四、七三四,下片七六、三三、四五。
闷捻吟髭:因为愁闷难遣,而捻着胡须思索吟诗。
路何之:路怎样走。
鳞鸿:即鱼雁传书,代书信。
篙师:船夫。
柳营花市:喻指歌楼妓院,妓妇女居住。
燕子莺儿:比喻歌妓。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诗人孤独坐在船篷里,内心充满苦闷和忧虑。

开篇"篷窗风急雨丝丝"直接勾勒出风雨大作的场景,船篷被狂风吹得哗哗作响,细密的雨丝不断飘落。这种恶劣天气下,诗人只能无聊地捻着胡须发呆("闷捻吟髭"),暗示他心事重重。

"淮阳西望路何之"写诗人向西眺望淮阳方向,却不知前路在何方,表现出迷茫和不安。"无一个鳞鸿至"用"鳞鸿"(指代书信)表达久未收到家书的焦虑,只好借酒消愁,向船夫打听消息("把酒问篙师")。

下片笔锋一转,船夫开口就说起战乱之事("迎头便说兵戈事")。诗人感叹往日的风流快活都已成过去,现在连喝酒的楼阁、品茶的店铺都被毁坏了("塌了酒楼,焚了茶肆")。曾经寻欢作乐的烟花柳巷("柳营花市"),如今再也听不到歌女们的莺声燕语("更呼甚燕子莺儿")。

全词通过风雨夜航的场景,反映了战乱给人们带来的苦难。诗人用今昔对比的手法,将往日的繁华与眼前的荒凉形成强烈反差,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怀念和对战争的厌恶。语言直白却情感深沉,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乱世中普通人的无奈与哀愁。

张可久

张可久(约1270~1348以后)字小山(一说名伯远,字可久,号小山)(《尧山堂外纪》);一说名张可久肖像(林晋生作)可久,字伯远,号小山(《词综》);又一说字仲远,号小山(《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庆元(治所在今浙江宁波鄞县)人,元朝重要散曲家,剧作家,与乔吉并称“双壁”,与张养浩合为“二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