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沈子寿

年年桃板上,数字见闲情。
重佛非求福,为儒不望荣。
回澜知有道,卧雪可无名。
一院梅花月,多应鹤共行(以上同上书册一页七一一)。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寄沈子寿》是一首写给朋友沈子寿的诗,表达了作者对沈子寿的生活态度和人格魅力的理解与赞美。我们来逐句分析一下这首诗的美好之处。

首句“年年桃板上,数字见闲情”,作者用每年换上的门上桃符(古代春节时贴的春联)上的数字,来表达一个轻松的、悠闲的心情。这就像过年时,人们更换新桃符,上面的数字记录着时光的流转,也寓意着一年又一年的美好时光。

接着“重佛非求福,为儒不望荣”,这两句体现了沈子寿的生活态度。他信奉佛教,并非为了追求福报,而是真心喜爱;他作为儒家学者,也没有期望得到荣华富贵。这是一种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平静的生活方式,强调的是心灵的充实和内心的宁静,而非外在的富贵与荣誉。

再来看“回澜知有道,卧雪可无名”,这里的“回澜”比喻逆流而上,努力改变现状;“卧雪”则是形容在艰苦条件下安贫乐道的情景。“回澜知有道”是说沈子寿即使面对困难,也能坚持自己的原则和理想,“卧雪可无名”则是在困境中仍能保持高尚品德,即使默默无闻也无妨。这两句赞美了沈子寿坚守信念、不畏艰难的精神品质。

最后一句“一院梅花月,多应鹤共行”,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画面。沈子寿的住所庭院里,梅花在寒月下盛开,周围群鹤相伴,漫步其中。这里是写景,也是寓意,表达了沈子寿生活的环境和他高尚的品质相得益彰的美好景象。这里的梅花象征着高洁,鹤则象征着隐逸,整个画面传达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方式。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意境,赞美了沈子寿淡泊名利、坚守内心、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态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