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五首 其三 春日赋示杨生子掞
疏帘卷春晓,胡蝶忽飞来。
游丝飞絮无绪,乱点碧云钗。
肠断江南春思,粘着天涯残梦,剩有首重回。
银蒜且深押,疏影任徘徊。
罗帷卷,明月入,似人开。
一尊属月起舞,流影入谁怀?
迎得一钩月到,送得三更月去,莺燕不相猜。
但莫凭阑久,重露湿苍苔。
游丝飞絮无绪,乱点碧云钗。
肠断江南春思,粘着天涯残梦,剩有首重回。
银蒜且深押,疏影任徘徊。
罗帷卷,明月入,似人开。
一尊属月起舞,流影入谁怀?
迎得一钩月到,送得三更月去,莺燕不相猜。
但莫凭阑久,重露湿苍苔。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春日清晨到夜晚的完整画面,充满了细腻的感官体验和微妙的情感流动。
上阕从清晨写起:卷起竹帘迎接春晓,突然有蝴蝶飞入房间。空中飘荡的柳絮和蛛丝毫无规律,像调皮的小精灵落在美人发间。这里用"乱点"这个动作,把无形的春风写得活灵活现。后几句转向思念,说这份春日愁绪就像粘在衣角的残梦,让人频频回首。最后用"银蒜"(指门帘的坠子)这个细节,暗示主人公独自在房内徘徊的身影。
下阕转入夜晚场景:卷起纱帐,月光像故人般自然地流泻进来。词人举杯邀月共舞,却不知月光最终会照进谁的怀抱。这里用月亮的来去,暗写时间的流逝——从新月初升到三更月落,连枝头的莺燕都安然入睡,不再互相猜疑。最后两句是温柔的提醒:不要倚栏太久,小心夜露打湿衣裳。
全词最妙的是把月光写成了有温度的存在,它可以是舞伴、是信使、也是无声的见证者。词人通过"迎月""送月"的拟人化描写,把孤独的等待写得充满诗意。结尾的"重露湿苍苔"既是实写春夜寒露,也暗喻思念之情的绵长湿润。整首词就像一帧帧流动的镜头,把春日的明媚与惆怅都装进了月光里。
张惠言
张惠言(1761~1802)清代词人、散文家。原名一鸣,字皋文,一作皋闻,号茗柯,武进(今江苏常州)人。嘉庆四年进士,官编修。少为词赋,深于易学,与惠栋、焦循一同被后世称为“乾嘉易学三大家”。又尝辑《词选》,为常州词派之开山,著有《茗柯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