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彭桐庄员外顾渚搽中翰那晋堂毓子敏诸公子游水磨沟
塞上山多却少水,听说水字心先喜。
车马联翩五六人,路径逶迤三十里。
青山露面远相迎,不曾见水已闻声。
寻源乃出山之罅,银蟒千条自空下。
自空飞下不肯留,放溜直欲奔东流。
被沟束住流不及,怒撼青天白玉楼。
谁触机心将磨置,雪花玉屑时盈器。
从此无烦夜碓勤,橐囊月足给千军。
添修台馆供游宴,六六阑干亭八面。
我来七月未飘霜,祗觉绵衣透体凉。
酒醴本来携野桡,雁凫只要取家塘。
兴酣喜傍板桥立,悔未戴来青箬笠。
顾影同怜拱揖频,拭巾自觉须眉湿。
胜地流连日易斜,雨骤风驰夜到家。
客散闭门无语坐,耳边犹听响花花。
车马联翩五六人,路径逶迤三十里。
青山露面远相迎,不曾见水已闻声。
寻源乃出山之罅,银蟒千条自空下。
自空飞下不肯留,放溜直欲奔东流。
被沟束住流不及,怒撼青天白玉楼。
谁触机心将磨置,雪花玉屑时盈器。
从此无烦夜碓勤,橐囊月足给千军。
添修台馆供游宴,六六阑干亭八面。
我来七月未飘霜,祗觉绵衣透体凉。
酒醴本来携野桡,雁凫只要取家塘。
兴酣喜傍板桥立,悔未戴来青箬笠。
顾影同怜拱揖频,拭巾自觉须眉湿。
胜地流连日易斜,雨骤风驰夜到家。
客散闭门无语坐,耳边犹听响花花。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群朋友结伴游览新疆水磨沟的生动场景,充满了对塞外独特风光的惊喜与赞叹。
开篇就点出塞外"山多水少"的特点,因此一听说"水"字就特别高兴。五六个朋友坐着马车走了三十里蜿蜒山路,远远看见青山像在迎接他们,还没见到水就先听到了水声。这里用拟人手法写青山"露面相迎",让自然景物显得亲切可爱。
找到水源后发现是从山缝中涌出的瀑布,像无数银色巨蟒从空中飞泻而下。诗人用"银蟒"比喻瀑布既形象又气势磅礴,而"怒撼青天白玉楼"的描写更是把瀑布的奔腾气势写活了。
诗中还记录了当地利用水力建磨坊的智慧:湍急的水流推动磨盘,磨出的面粉像雪花玉屑般洁白,足够供应千军万马。这既展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也暗示了边疆军民的生活状态。
后半部分写游玩体验:七月天却凉得要穿棉衣,大家带着野餐酒食,在板桥边玩得尽兴。诗人甚至后悔没带斗笠来挡水雾,擦脸时才发现胡须都湿了。这些细节描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能感受到瀑布飞溅的水汽。
结尾处游兴虽浓但天色已晚,风雨中急忙赶回家。等客人散去后,诗人独坐时耳边还回荡着瀑布的声响。这个余音袅袅的结尾,巧妙表现了美景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
全诗语言通俗却意境开阔,通过"听水-寻水-观水-玩水-忆水"的线索,把塞外难得一见的水景写得有声有色。诗中既有"银蟒""白玉楼"这样的大气比喻,也有"擦胡子""后悔没带斗笠"这样充满生活气息的细节,让读者既能感受到塞外瀑布的壮美,又能体会到与朋友同游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