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冬
种稻南谷口,凶岁囷仓虚。
晚值老农语,出口三嘻吁。
幸有高亢田,种麦给群需。
有麦且免忧,无麦将焉如。
昔谓崖谷底,其俗异黄农。
浪迹城府归,却爱淳朴风。
猎夫不射雁,云与兄弟同。
羽毛岂知道,天理谅无终。
晚值老农语,出口三嘻吁。
幸有高亢田,种麦给群需。
有麦且免忧,无麦将焉如。
昔谓崖谷底,其俗异黄农。
浪迹城府归,却爱淳朴风。
猎夫不射雁,云与兄弟同。
羽毛岂知道,天理谅无终。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莫冬》描绘了一个农民在荒年里的生活困境和朴素价值观,语言平实却充满深意。
开头四句写农民在南谷口种稻,却遇上荒年粮仓空虚。老农叹气连连,暗示生活艰难。但随后笔锋一转,说幸好还有地势高的旱田能种麦子,勉强维持生计。"有麦且免忧"这句特别真实,直接道出农民靠天吃饭的无奈——有麦子就能活命,没麦子就不知怎么办了。
中间部分通过对比展现诗人的价值观转变。他曾经觉得住在深山里的人不懂黄帝神农的文明教化(这里用"黄农"代指文明开化),但后来自己从城市归来,反而爱上了山里的淳朴民风。这种思想转变很有现代意义——就像今天我们常说的"逃离城市,回归自然"。
最后四句用猎人的例子深化主题。山里猎人不射大雁,因为他们把雁看作兄弟。诗人由此感慨:大雁虽然不懂人类道理,但这份对生命的尊重,正是永恒的天理。这里暗含对自然法则的敬畏,也讽刺了所谓"文明人"有时反而不如"野蛮人"懂得尊重生命。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两处对比:一是"有麦且免忧"展现的生存智慧,二是猎人"不射雁"体现的生态智慧。诗人用农民和猎人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文明不在高楼大厦,而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最朴实的生存哲学,往往藏着最深刻的生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