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星月慢 余不到玉峰三十馀年矣,乙卯清明与植斋、竹逸重游是间,赋词感旧

花朵擎来,柳丝飘到,一阵卓金车子。百五韶光,衬卖饧天气。

半山上,多少苍松翠槚,掩映舞裙歌袂。绀岫赪崖,有从风罗绮。

扪颓峦、划损苔成字。忽暗省、三十年前事。几遍侧帽思量,记不全头尾。

怪夭桃、仍旧红如此。刘郎鬓、不禁星星矣。问今夜、细雨棠梨,肯替人愁未。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写的是作者三十年后重游故地的感慨,用通俗的话来说,就像我们多年后回到小时候生活的地方,发现物是人非的那种复杂心情。

上片(前半部分)写眼前美景: - 开头用"花朵""柳丝"描绘春天景色,说豪华马车(卓金车子)驶过,带起一阵风。这是清明时节的典型场景。 - "百五韶光"指寒食节(清明前二日),这时候街头有小贩卖麦芽糖(卖饧),充满生活气息。 - 半山腰的松树和槚树间,隐约可见歌舞女子的身影,山崖被夕阳染红(绀岫赪崖),她们的罗裙随风飘舞。这些景物描写都很生动。

下片(后半部分)写怀旧感伤: - 作者摸着风化剥落的山石,发现当年刻的字已经模糊,就像记忆一样残缺不全。 - 特别感慨的是:桃花依旧红艳(夭桃仍旧红如此),但人已老去(刘郎鬓不禁星星矣),用"刘郎"这个典故暗示自己像古代刘晨一样,重游故地时已物是人非。 - 最后问细雨中的棠梨花:你们能懂得我的愁绪吗?把人的情感投射到景物上,很打动人。

全词妙在: 1. 用鲜明的今昔对比(桃花依旧红/人已白头) 2. 记忆的模糊感(记不全头尾)特别真实 3. 结尾问花"肯替人愁未",把说不出的惆怅交给自然景物来表达,余味悠长

就像我们翻看老照片时,既怀念过去的时光,又感叹岁月流逝的心情。作者用诗意的语言,把这种人人都有的感受写得特别动人。

陈维崧

陈维崧(1625~1682)清代词人、骈文作家。字其年,号迦陵。宜兴(今属江苏)人。清初诸生,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54岁时参与修纂《明史》,4年后卒于任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