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居山林的文人思念远方友人的情景,充满了秋日的寂寥和对知音的渴望。
前四句写山中景色:落叶堆满石阶,青色雾霭笼罩着竹门。诗人望着远方,想起那位志趣高洁的友人(青冥士),他们曾一起读书练剑形影不离。"书剑常相依"既指两人相伴,也暗示文人理想(书)与侠客精神(剑)的结合。
中间四句表达思念:在寒霜覆盖的偏僻之地,曾经一起弹琴论道的时光已远去。诗人把自己比作南飞的大雁——衡阳那么远,大雁该往哪里归去呢?这里用"南雁"自喻,表现漂泊无依的孤独。
后四句通过日常细节展现隐居生活:出门时珍惜松树指引的小路,归来时喜爱垂钓的礁石。最后望向西林上空的月亮,在漫漫长夜里散发着微弱光芒。这个结尾很妙,用"微微"的月光呼应开篇"苍烟"的朦胧,整首诗就像一幅水墨画,在清冷中透着温暖——虽然孤独,但有明月相伴。
储光羲
储光羲(约706—763)唐代官员,润州延陵人,祖籍兖州。田园山水诗派代表诗人之一。开元十四年(726年)举进士,授冯翊县尉,转汜水、安宣、下邽等地县尉。因仕途失意,遂隐居终南山。后复出任太祝,世称储太祝,官至监察御史。安史之乱中,叛军攻陷长安,被俘,迫受伪职。乱平,自归朝廷请罪,被系下狱,有《狱中贻姚张薛李郑柳诸公》诗,后贬谪岭南。江南储氏多为光羲公后裔,尊称为“江南储氏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