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及注释
满园花菊郁(yù)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一满园的菊花好似郁金黄,中间有一丛却雪白似霜。
郁金黄:花名,即金桂,这里形容金黄色的菊花似郁金黄。孤丛:孤独的一丛。
还似今朝(zhāo)歌酒席,白头翁(wēng)入少年场。
这就像今天的歌舞酒席,老人家进了少年去的地方。
白头翁:诗人自谓。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一满园的菊花好似郁金黄,中间有一丛却雪白似霜。
这就像今天的歌舞酒席,老人家进了少年去的地方。
注释
郁金黄:花名,即金桂,这里形容金黄色的菊花似郁金黄。
孤丛:孤独的一丛。
白头翁:诗人自谓。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晚年时在一个重阳日与客饮酒赏菊有感而作,约作于公元835年(大和九年)。
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诗人看到满园金黄的菊花中有一朵雪白的菊花,感到欣喜;后两句把那朵雪白的菊花比作是参加“歌舞席”的老人,和“少年”一起载歌载舞。全诗表达了诗人虽然年老仍有少年的情趣。以花喻人,饶有情趣。
题为“赋白菊”,诗开头却先道满园的菊花都是金黄色。“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这是用陪衬的手法,使下句中那白色的“孤丛”更为突出,犹如“万绿丛中一点红”,那一点红色也就更加显目了。“满”“郁”与“孤”两相对照,白菊更为引入注目。“色似霜”生动的比喻,描绘了白菊皎洁的色彩。
更妙的是后两句:“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诗人由花联想到人,联想到歌酒席上的情景,比喻自然贴切,看似信手拈来,其实是由于诗人随时留心观察生活,故能迅速从现实生活中来选取材料,作出具体而生动的比喻。这一比喻紧扣题意,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结句“白头翁人少年场”,颇有情趣。白菊虽是“孤丛”,好似“白头翁”,但是却与众“少年”在一起,并不觉孤寂、苍老,仍然充满青春活力。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充满反差感的生动场景,读起来像一幅色彩明艳的漫画。
前两句是强烈的视觉对比:满园金灿灿的菊花丛中,突然冒出一簇雪白的菊花,像霜一样扎眼。这里用"郁金黄"形容金菊的浓烈,用"色似霜"突出白菊的清凉,一暖一冷的颜色碰撞,让人过目不忘。
后两句把花比作人:那簇白菊多像今天酒席上,白发老人坐在年轻人堆里的场景啊!诗人用"白头翁入少年场"这个画面,把菊花拟人化了。我们仿佛能看到一位开朗的老者,毫不违和地和年轻人一起饮酒作乐。
全诗妙在两层反差:先是颜色反差(金黄与霜白),再是年龄反差(白发与少年)。通过这两种反差,诗人悄悄传递了"不同特质可以和谐共存"的生活智慧,也展现了重阳节老少同乐的温馨氛围。最有趣的是,那簇白菊看似突兀,实则为花园增添了别样风采,就像那位白发老人,反而让聚会更有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