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秦始皇陵兵马俑丁卯
秦皇营骊山,冶铜锢三泉。
自喜密无隙,可穷千万年。
项王但一过,穿掘无深坚。
多藏人鱼膏,欲以照长眠。
牧儿求亡羊,失火翻相煎。
馀威竟何有,石椁为灰烟。
独有兵马俑,列阵陵东偏。
人视为瓦缶,沉埋卒见全。
一朝忽出土,森立纷骈阗。
形态夺化育,精光耀星躔。
奇迹增为八,世界惊相传。
昔闻塞上翁,体道识推迁。
万事多反覆,千秋几洄沿。
吾今复何语,注目望秦川。
自喜密无隙,可穷千万年。
项王但一过,穿掘无深坚。
多藏人鱼膏,欲以照长眠。
牧儿求亡羊,失火翻相煎。
馀威竟何有,石椁为灰烟。
独有兵马俑,列阵陵东偏。
人视为瓦缶,沉埋卒见全。
一朝忽出土,森立纷骈阗。
形态夺化育,精光耀星躔。
奇迹增为八,世界惊相传。
昔闻塞上翁,体道识推迁。
万事多反覆,千秋几洄沿。
吾今复何语,注目望秦川。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以秦始皇陵兵马俑为主题,通过对比和反思,展现了历史的沧桑和人生的无常。
1. 秦始皇的野心与现实的落差 诗中先写秦始皇为了建造陵墓,用铜水浇铸地宫,自以为万无一失,能保存千万年。但现实是,项羽一把火就破坏了地宫,连牧童找羊时不小心引发的火灾都能让它受损。这说明再宏伟的工程也抵不过时间的摧残。
2. 兵马俑的意外留存 秦始皇的陵墓和地宫早已损毁,但原本不被重视的兵马俑却因为被当作普通陶器(“瓦缶”)而沉埋地下,反而完整保存下来。如今出土后,它们的精美形态震惊世界,成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这里用兵马俑的幸存,反衬秦始皇其他精心设计的部分反而没能留存。
3. 历史的讽刺与无常 诗人借“塞上翁”的典故(“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点明:世事难料,福祸相依。秦始皇追求永恒却事与愿违,而看似普通的兵马俑却成了永恒的见证。这种反差让人感慨历史的戏剧性。
4. 诗人的沉思 最后,诗人站在秦川(陕西一带)眺望,默默无言。这种沉默包含了对历史兴衰、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留给读者无限回味。
核心思想: 这首诗通过秦始皇陵的兴衰,表达了对权力、时间和命运的思考。再强大的帝王也无法掌控一切,而历史的留存往往出人意料。兵马俑的奇迹提醒我们:真正的永恒可能来自偶然,而非刻意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