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军行

檀州军败泲南陷,铁骑西山逼云栈。
九门辛苦坐公卿,按兵不动有高监。
玉堂美人胡不平,上书北阙苦论兵。
参军新命一朝下,单骑夜出长安城。
是时主将卢司马,独将西兵兵力寡。
不教国士死黄沙,别遣参军向城下。
参军不行司马嗔,参军既行军伍陈。
北向再拜谢至尊,曰臣象升死国恩。
鼓声阗阗军出垒,司马一呼创者起。
三万边兵夜合围,孤军虽胜终斗死。
朝廷颇轻死事功,翻疑讼疏多雷同。
司马几受斫棺惨(一作精爽久寂寞),参军一官成转蓬。
呜呼权臣报复有如此(一作国家赏罚未可测),疆埸谁肯摅孤忠⑴。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悲壮的战争故事,用现代语言可以这样理解:

故事背景 檀州军队战败,敌人攻到西山要道,京城危在旦夕。但朝廷里那些高高在上的官员("坐公卿")却按兵不动,全因一个姓高的监军在背后操控。这时有个热血文官("玉堂美人"指有才华的官员)看不下去,冒险上书皇帝请求出兵,结果被临时派去前线当参军(军事参谋)。

战场真相 参军跟着主将卢司马(一种军官职位)出征,发现军队人数少得可怜。卢司马不忍心让人才白白送死,想派参军去相对安全的城下驻守。参军拒绝退缩,最终和卢司马一起带伤兵迎战——他们以少敌多,虽然打赢了几仗,但最终全军覆没。

令人心寒的结局 朝廷对烈士的牺牲很冷漠,反而怀疑战报有假。卢司马死后连棺材都差点被劈开(可能指被清算),参军的官职也变得毫无意义。最后诗人愤怒感慨:权臣这样打击报复忠臣,以后谁还敢为国拼命?

诗的魅力在于 1. 反差感:文官上书时意气风发("单骑夜出长安城"很潇洒),但现实是带伤兵送死 2. 细节震撼:"创者起"(伤员爬起来作战)、"三万边兵夜合围"(被敌军包围)让人身临其境 3. 讽刺力度:前面说"九门辛苦坐公卿",后面立刻接"按兵不动",直接打脸当权者 4. 现代共鸣:职场中背锅、小人得志、努力被否定,这些现实困境和诗中如出一辙

全诗像一部悲壮战争片的剧本,既有战场特写(鼓声、伤员、拜别皇帝),又有官场黑幕,最后留下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当忠诚被辜负,英雄主义还有什么意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