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隐

十年踪迹走红尘,回首青山入梦频。
紫绶纵荣争及睡,朱门虽富不如贫。
愁闻剑戟扶危主,闷听笙歌聒醉人。
携取琴书归旧隐,野花啼鸟一般春。

译文及注释

十年踪迹走红尘,回首青山入梦频。
十年的游历惟有一处曾到过的青山,时常出现在梦中。

紫绶(shòu)纵荣争及睡,朱门虽富不如贫。
高官厚禄金山银山都比不上安稳的睡眠和安贫乐道的生活。
紫绶:紫色丝带。古代高级官员用作印组,或作服饰。代指达官贵人。

愁闻剑戟(jǐ)扶危主,闷听笙歌聒(guō)醉人。
世间最使人发愁的莫过于打打杀杀后新立了君主,而最使人苦闷的正是那人们用来醉生梦死的笙歌。

携取琴书归旧隐,野花啼鸟一般春。
归隐去吧,带上喜爱的古琴,和平日常读的书籍就可以了,到山间赏野花,听鸟儿自由自在的鸣叫,享有这最自然最美好的春光去吧。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十年的游历惟有一处曾到过的青山,时常出现在梦中。
高官厚禄金山银山都比不上安稳的睡眠和安贫乐道的生活。
世间最使人发愁的莫过于打打杀杀后新立了君主,而最使人苦闷的正是那人们用来醉生梦死的笙歌。
归隐去吧,带上喜爱的古琴,和平日常读的书籍就可以了,到山间赏野花,听鸟儿自由自在的鸣叫,享有这最自然最美好的春光去吧。

注释
紫绶:紫色丝带。古代高级官员用作印组,或作服饰。代指达官贵人。

赏析

修道的人一般讲求修心养性,与世无争。也讲因果循环,众生平等。这首作品里也有这样的观点出现。可能这正是作者隐居前最后对红尘的回顾,里面还有看破尘世的意思。

像许多隐士一样,诗人也曾远足游历,因此寻到了心中理想的隐居地点,这可能是武当山,又可能是华山。武当山是道教名山,华山上也有道观。深山历来为修道者的所爱,因为山中就连四时也不于山外的相同,有安静的环境,又有简朴的生活必需品,如山泉、野蘑菇、山野菜、古刹遗迹也是山林里保存的最好。因此诗里最后也表示诗人最终还是要回归山林,隐居起来的。这有他自身的原因,也有时代的印记。

说他看破红尘,其实在第一句里“十年踪迹走红尘,回首青山入梦频”中就点明了。后面的两句可以说是对这一句的补充说明,最后则是对立志归隐修道的表白。红尘游遍,唯有青山是最向往的,说明对诗人来说俗事已经是如过眼云烟般了,诗人通过十年的磨砺,终究决定归隐修道,这除了消沉,还有一种独特的清醒。这从后面对选择归隐的解释“紫绶纵荣怎及睡,朱门虽富不如贫。愁闻剑戟扶危主,闷听笙歌聒醉人”中可以领会到。说诗人隐居有时代因素,也是因为这两句中还有对世事的一些批评。最后表露出的对自然的欣赏和喜爱似乎说明了他并非不爱热闹,繁华的世间,只不过逃避的是不该有的战乱和人祸罢了。大自然的生机正是诗人向往的,他要远离的是腐败和颓废的环境。所以诗里就有“野花鸣鸟一般春”这样的句子。与其说诗人想弃世,不如说诗人是想洗刷自己的思想,用朴素的生活历练自己,以达到修道的本来目的。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是一首题为《归隐》的诗词,描述了一个人在经历了十年的红尘世俗生活后,决定归隐山林的心境和体验。下面我会尽量用通俗易懂的现代语言,深入浅出地分析这首诗词。

首句“十年踪迹走红尘”,直接点明了诗人已经历了十年的世俗生活。这里的“红尘”指的是世俗的世界,与山林的清静隐逸形成对比。

第二句“回首青山入梦频”,表达了诗人对山林的向往和留恋。即使身处红尘,他的心却时常飘向那些青翠的山峦,甚至在梦中频繁地回到那里。

接下来的两句,“紫绶纵荣争及睡,朱门虽富不如贫”,进行了人生的反思。“紫绶”是官员的印绶,代表权势;“朱门”则指富贵人家。诗人认为,无论外在的权势和财富如何,都不如回归自然、安享睡眠来得实在。这是一种对物质追求和人生价值的反思。

第五、六句,“愁闻剑戟扶危主,闷听笙歌聒醉人”,表达了诗人对世俗世界的厌倦。战乱中的剑戟之声,笙歌宴饮的喧闹,都让他感到愁闷和压抑。

最后两句,“携取琴书归旧隐,野花啼鸟一般春”,总结了诗人的选择。他选择了回归自然,带着琴和书回到旧时的隐居之地,与大自然的野花、啼鸟共同享受春天的美好。这里的“一般春”,意味着与自然和谐共处,心境也变得如同春天一样明媚。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表达了一个人在经历世俗生活后,对山林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诗人通过对比繁华的世俗世界和宁静的自然生活,反思了人生的价值,最终选择了回归自然,寻求内心的安宁和平衡。诗词表达深邃,语言优美,让人读后产生对自然和生活方式的深思。

陈抟

陈抟(拼音tuán)(871年—989年),字图南,号扶摇子,赐号“白云先生”、“希夷先生”,北宋著名的道家学者、养生家,尊奉黄老之学。后唐清泰二年(935年),隐居武当山九石岩。著有《胎息诀》、《指玄篇》等专著。后晋天福四年(939年),游峨眉山讲学,号“峨眉真人”。著有《观空篇》等。并拜麻衣道者为师,从事《易》学研究,著有《麻衣道者正易心法注》、《易龙图序》、《太极阴阳说》、《太极图》和《先天方圆图》等,现流传的著作托名者居多。北宋端拱初年(988年),仙逝于华山张超谷,享年118岁。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