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宁静的隐士形象,语言平实却意境深远。
首联"丹青未合便回头,见尽人閒事始休"用画画作比喻:画家还没完成作品就转身离开,暗指诗人看透人间纷扰后选择抽身。这种"半途而废"其实是主动放弃,体现对世俗的疏离感。
颔联"只有百神朝宝镜,永无纤浪犯虚舟"展现理想境界:神仙朝拜的宝镜象征纯净心灵,安稳的小舟比喻不受外界干扰的生活。这两句形成强烈对比——神圣宁静与世俗喧嚣。
颈联提到铁瓮城(镇江)和金陵(南京),看似在说官职和游玩,实则用"虽分职""亦偶游"表明这些经历都只是人生过客,强调超然态度。
尾联"东去西来人不会,上卿踪迹本玄洲"最妙:人们不懂诗人为何四处漂泊,其实他像神仙(上卿)一样,本就不属于凡尘。这里的"玄洲"是传说中仙人居所,暗示诗人精神已抵达理想净土。
全诗通过"未完成的画""神仙宝镜""飘摇小舟"等意象,层层递进地展现了一个看破红尘、追求精神自由的形象。最打动人的是那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感,以及用平淡语言道出深刻人生哲理的表达方式。
罗隐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