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西山修下元斋咏

幽人在何处,松桧深冥冥。西峰望紫云,知处安期生。
沐浴溪水暧,新衣礼仙名。脱屐入静堂,绕像随礼行。
碧纱笼寒灯,长幡缀金铃。林下听法人,起坐枯叶声。
启奏修律仪,天曙山鸟鸣。分行布菅茅,列坐满中庭。
持斋候撞钟,玉函散宝经。焚香开卷时,照耀金室明。
投简石洞深,称过上帝灵。学道能苦心,自古无不成。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在西山修行时的清净生活和虔诚心境,充满仙风道骨的气息。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1. 修行环境 诗人用"松桧深冥冥"、"西峰望紫云"等句子,勾勒出深山幽静、云雾缭绕的修行圣地。这里的溪水温暖宜人,环境天然纯净,非常适合修身养性。

2. 修行日常 诗中详细描写了修行者的生活细节:在溪水中沐浴更衣、绕着佛像礼拜、在纱灯下听法讲经。清晨山鸟啼鸣时开始诵经,大家整齐地坐在庭院中,等待钟声开始斋戒。这些仪式感十足的场景,展现了修行生活的庄严与规律。

3. 虔诚心境 "焚香开卷"、"投简石洞"等动作,体现了修行者对神灵的敬畏。最后两句"学道能苦心,自古无不成"是诗眼,道出只要诚心修道、不怕吃苦,就一定能够修成正果的人生哲理。

4. 艺术特色 诗人通过"枯叶声"、"山鸟鸣"等自然声响的描写,以动衬静,突出了山林的幽寂。金铃、碧纱、玉函等器物又为画面增添了神圣色彩。

全诗就像一幅水墨画,让我们看到古人追求精神升华的执着,也感受到他们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那种摒弃尘世浮华、专注内心修炼的生活方式,对现代人来说仍具有启示意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