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女子站在江边高石上,日夜等待丈夫归来的感人场景。
开篇用"危矶"(高耸的江边岩石)和"翠微"(青翠山色)勾勒出一幅山水画,女子孤独的身影就伫立在这幅画中。"妾来终日望"直接点明她整天都在这里守望,而"几时归"的疑问透露出无尽的等待与期盼。
中间两句用"明月"和"苍苔"两个意象形成巧妙对比:明月像一面镜子照着她的孤独,青苔仿佛在修补她破旧的衣裳。这两个画面既表现了时间的流逝,也暗示她站立之久、思念之深。
最后两句最为动人。女子哭红的双眼与夕阳余晖相互映照,"千古"二字将个人的悲伤升华成永恒的守望。斜阳渐渐消失的画面,仿佛也暗示着她等待的希望正在消逝。
全诗通过日常的等待场景,把妻子对丈夫的思念写得既具体又深远。那些不会说话的石头、月亮、青苔和夕阳,都成了这份深情的见证者,让读者感受到爱情可以多么坚韧,等待可以多么漫长。
唐彦谦
唐彦谦(?~893)字茂业,号鹿门先生,并州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咸通末年上京考试,结果十余年不中,一说咸通二年(861)中进士。乾符末年,兵乱,避地汉南。中和中期,王重荣镇守河中,聘为从事,累迁节度副使,晋、绛二州刺史。光启三年(887),王重荣因兵变遇害,他被责贬汉中掾曹。杨守亮镇守兴元(今陕西省汉中市)时,担任判官。官至兴元(今陕西省汉中市)节度副使、阆州(今四川省阆中市)、壁州(今四川省通江县)刺史。晚年隐居鹿门山,专事著述。 昭宗景福二年(893)卒于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