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台二首

燕台累黄金,上欲招儒雅。贵得贤士来,更下于隗者。
自然乐毅徒,趋风走天下。何必驰凤书,旁求向林野。
燕台高百尺,燕灭台亦平。一种是亡国,犹得礼贤名。
何似章华畔,空馀禾黍生。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通过对比燕国和楚国的历史典故,探讨了统治者对待人才的不同态度及其后果。

第一段讲燕昭王筑黄金台招贤的故事:燕昭王不惜重金建造黄金台,用谦卑态度(亲自为贤士郭隗打扫台阶)吸引人才。这种真诚招贤的举动,自然吸引了乐毅这样的人才主动投奔,根本不需要到处发招聘文书。这里强调真诚比形式更重要。

第二段用对比手法:虽然燕国最终灭亡了,但至少留下了礼贤下士的好名声。而楚灵王建的章华台(象征奢侈享乐)却只留下荒芜的农田,连个好名声都没落下。

核心思想是:真正尊重人才的国家即使失败也会被历史铭记,而只追求享乐的统治者只会留下骂名。诗人用两个历史建筑的命运对比,巧妙揭示了治国用人的深刻道理——真诚对待人才比表面功夫重要得多。

聂夷中

聂夷中 [唐](约公元八七一年前后在世),字坦之,唐末诗人,其籍贯有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河南(今河南洛阳)人两种历史记载。生卒年、生平均不详,约公元八七零年前后在世。咸通十二年(871)登第,官华阴尉。到任时,除琴书外,身无余物。其诗语言朴实,辞浅意哀。不少诗作对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剥削进行了深刻揭露,对广大田家农户的疾苦则寄予极为深切的同情。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