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道中暮归

缓辔溪边喜乍晴,夕阳流水浸孤城。
川平佛塔层层见,浪稳商舟尾尾行。
十里烟霞随野步,两崖禾黍撼秋声。
雨旸虽有丰年兆,久客都无地可耕。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傍晚归途中所见的田园风光,同时透露出漂泊他乡的无奈。全诗像一幅动态的画卷,语言清新自然,情感含蓄深沉。

前四句是移动的风景:诗人骑马沿溪缓行,雨后初晴的夕阳把流水和孤城染成金色。平坦的河岸上佛塔层层显现,平静的水面商船接连驶过。这里"浸"字用得巧妙,让夕阳像液体一样漫过城池;"尾尾行"则生动表现了船只首尾相接的秩序感。

五六句转入细节特写:田野间飘荡着炊烟与晚霞,两岸的稻谷在秋风中沙沙作响。诗人用"随野步"把自然景色变成主动陪伴的伙伴,"撼秋声"则让禾黍的摇曳有了震撼人心的声响,平凡的农作景象顿时充满生命力。

最后两句情感转折:虽然晴雨调和预示丰收,但长期客居异乡的诗人却找不到可耕种的土地。前六句所有的宁静美好在此突然蒙上阴影,"久客"二字道出漂泊者的心酸——眼前丰饶的秋景越是动人,越反衬出自己无处扎根的凄凉。

全诗用行走的视角串联景物,从开阔的河流佛塔到细微的稻浪秋声,最后落笔于个人际遇,在田园牧歌中埋下深沉的时代悲音。这种由喜转忧的写法,让普通秋景有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0